来源:廊坊云报

黄惠生正在工作。

廊坊日报讯 苏钟制作在中国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初,康熙曾写了一首《咏自鸣钟》描写了钟表运行的状态,表达了以钟对时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镊子、一副老花镜、一堆杂乱的齿轮零件,伴着滴答滴答的响声,描绘出修钟人的模样。在固安县固安镇吕家营村,有一位研究苏钟制作技艺50年的民间匠人——黄惠生。

50载坚守 “沉睡”机芯重新转动

今年69岁的黄惠生自幼喜好苏钟,19岁起跟随姨夫学习器作和苏钟机蕊制作。1998年,黄惠生退休后回到固安老家,重拾昔时爱好,但他只做不卖,把制作苏钟当爱好,将修理钟表当乐趣。

3月30日,在吕家营村一间民房,苏钟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黄惠生在桌案前,埋头摆弄着一台古典座钟机芯。

游丝乱,缺轮齿,断摆尖,这是机械钟维修三大棘手的难题。但对于黄惠生而言,却是信手拈来。精益求精,是黄惠生对于传统手艺发展的追求与探索。

在他的巧手拨弄之下,“沉睡”多年的机芯重新转动起来,将指针拨到整点位置,座钟发出一串有韵律的清脆鸣响。每当看到停摆多年的表盘,在自己的“医治”下再次转动,黄惠生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屋内,古香古色的条案上摆放着山东出产的“和尚头”台钟、英国三塔钟、传统样式的苏钟……它们或是黄惠生收藏来的,或是他亲手制作的,有的声音浑厚,有的则发出清脆的击打声。“根据它们发出的钟声,我就能立刻分辨出钟的类型。有人喜欢听音乐,我就喜欢听钟声,很享受!”黄惠生兴致勃勃地说。

精益求精

匠人精神造就精品化

“苏钟与广钟、宫廷钟并称清代三大钟表基地。它是苏州历史上所制造钟表的简称,主要以红木、紫檀木为钟壳材料,融合了苏绣插屏的艺术特点。古代苏钟的经典品种有很多,如变戏法钟、鸟叫钟、水法音乐钟、梳摆自鸣钟等。”提起这门手艺,黄惠生打开了话匣子,“苏钟制作工艺繁琐,共有设计、选料、制作、组装、刮磨等七大步骤,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外壳多为红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料。且边框、底座上的纹饰也很讲究,多为‘葫芦万代’‘四方来福’‘延年益寿’等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董钟表渐行渐远。“如今,大家都习惯用手机看时间。钟表,尤其是机械钟表,正从大众的生活中退出。因此,会制作苏钟、修理钟表这个老行当的人不多了。”黄惠生说。

“很多人对机械钟有一种情怀,这种人文情怀,是永远不会被电子化、科技化产品所影响和取代的。它从一个计时工具变成一种工艺品乃至艺术品,精品化就是机械艺术的价值所在,这就对我们钟表匠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电子产品的冲击,黄惠生认为这并非替代性的颠覆,作为一名钟表匠人依旧有着新活力。

“最近我正在创作圆包圆苏钟表壳,已经设计了四个版本,需要自己研究制作机芯。目前,我制作的机芯能走15天,正负误差在1分钟左右,我的目标是‘待机’达到30天!”黄惠生信心满满地说,精益求精,适应时代潮流,是新时代对钟表匠人的新挑战。“以前钟表基本都比较粗糙,现在多了这个观赏价值,我们工艺必须跟得上,不然手艺会被淘汰。”

一心一意

手艺传承呈现新气象

“把一个钟修复到能走不难,要修复到精准这就需要更高的技艺。”每个老钟由百余个小零件组成,包括大大小小的齿轮,长短不一的发条,还有细如头发的游丝。让老钟焕发新生命,修复达到出厂标准,需要精准到分毫。其中,游丝就好像一个人的心脏一般,是最难做也是最难复制的,重量相同,精确到克,柔韧度一样。

“我这个人最喜欢挑战,不管是怎样的钟,我就是要知道里面的结构。校准一个钟,就要按照出厂的标准进行修复,甚至做到更高精准度。”黄惠生说。

2019年,苏钟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黄惠生高兴的是,他的儿子和孙女都很喜欢苏钟,一直跟随黄慧生学习制作。现在,黄惠生的儿子已承袭了这门手艺。

黄惠生表示:“以前,我把苏钟制作当作兴趣爱好。如今,我是一名非遗人,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和义务。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我会毫无保留义务教授。传承手艺,是我后半生最重要的事业。”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编辑 李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