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说起中国3000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城市,非成都莫属。

成都得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的典故。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的成都,秦汉三国时期盛产蜀锦,因此名为“锦官城”。又因后蜀皇帝孟昶为取悦花芯夫人命百姓在城内遍植芙蓉花树,成都遂有“芙蓉城”之名,简称“蓉”。

“北京有大城之美,上海有时尚之美,广州有创富之美,成都则有生活之美。”

是的,这“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的成都,这充满烟市井火气的、闲适的成都,将时尚当成生活的成都,怎能不处处散发出生活之美呢?天府之国的成都人,自古就将生活当成时尚:金沙遗址的古蜀民穿孔的耳眼、三国时蜀江边濯洗的华丽蜀锦、唐朝清新雅致的薛涛笺、唐宋时万人出游合江亭的场面,王建墓“二十四伎乐”的奢华歌舞,最早的纸币------交子,清朝时期便率先“尝鲜”铁路股票…天性乐观、豁达、包容、勤劳踏实而又知足常乐的成都人,就这么辛勤地创造、认真地生活,潇洒地“耍”。就看那开进了公园、寺庙里的茶馆;街头巷尾座无虚席的麻将馆、火锅店;大慈寺边太古里趋之若鹜的人潮,你一定会羡慕成都人这与生俱来的闲情逸致,洒脱滋润。这“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新一线城市”的文创产业欣欣向荣、世界500强入驻近300家、高科技经济占比全国第四!人家也需要养家糊口讨生活,可照样将日子过成了一首首唐诗: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春天里的一个晚上终于来到成都!虽然已经凌晨,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经久不息的麻辣味儿,说不清是火锅还是串串的味道,引得我垂涎欲滴。在春熙路附近的一家连锁酒店办理了会员之后,时尚前卫的单人间居然划算到每天120元!这样的价廉物美令我充满了幸福的感觉!谁说大城市“居不易”?这样的物价指数,巴适得板!

一大早赶往金沙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大主体建筑------遗迹馆和陈列馆分布在摸底河南北两岸。南岸的遗迹馆外观近圆形,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掘现场,也是金沙遗址最早发现文物的地方。陈列馆位于摸底河北岸,是一座呈斜坡状的方形全钢架建筑,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用以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

第一层西厅陈列有以“太阳神鸟”金饰为主的30余件金沙遗址出土文物。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是一件整体圆形、厚薄均匀的袖珍金箔,其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金饰图案分为内外两层,但因为采用精细镂空工艺,重量仅20克!金箔内层的中心图案为一个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弧形芒饰,芒呈外端尖细的长獠牙状,用以代表太阳,这12条芒饰大约象征十二月。金饰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大小的逆时针飞鸟组成,以此象征四季。四鸟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细工手法,正面打磨得非常光亮,而背面未经打磨,显出原始粗犷的风格。据专家考证,此“太阳神鸟”图案反映的正是古蜀国人民的太阳崇拜。

尽管这件金箔小得不太显眼,但整体图案构图优美、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其造型放在当代仍不过时。以至于中华文化遗产在选用徽标时,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就将其当作永久会标。

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10.7厘米的商周大金面具也是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著名金饰品。因其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所以厚度只有0.08厘米。面具的眼、鼻、嘴、耳皆为精细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的狭长方形,略呈笑意。下颌平直。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整张面具的脸部结构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同太阳神鸟金饰的工艺一样,这件面具只是将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细致打磨,较为粗犷。

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也是遗址出土的一件著名金饰。这是一件圆环形金丝带,外径长20.4厘米,厚度却只有0.03厘米。金带表面雕刻有4组相同的图案,每一组都有一条鱼,一支箭,一只鸟和一个人面,表现人用利箭射鱼,射出之箭经过鸟的侧面深插入鱼头的场景。

在金沙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件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商周青铜立人。这尊身躯矮小、看上去精明干练的小立人身长14.6厘米,其笔直立于一插件上,通高19.2厘米。立像头戴13道弧形齿饰太阳帽圈,这一造型与“太阳神鸟”金箔中的太阳图案极为相似,象征光芒四射的太阳。立人脑后垂有精心打理的发辫,其脸部瘦削,短颈,眉弓突起,颧骨高凸,杏眼圆睁。大鼻,方下颌,大耳朵,耳垂下有穿孔。双手置于胸前作握状,指尖相扣,中空的双拳看上去不但给人一无尽的想象空间,而且极具艺术的三维空间感。

除了这4件金、铜制品,博物馆里的商周卷云纹金喇叭形器、商周十节玉琮、商周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商周跪坐石人像、石虎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从金沙出来便去了附近的杜甫草堂。

这西门外浣花溪畔的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这里因此被称作诗歌 “圣地”。现今的草堂建筑结构是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扩建而成的。园内亭台林立,竹林参天、流水潺潺。廨堂之间有回廊环绕,亭、台、池、榭交错点缀其间,盎然的绿意将墙外城市的喧哗断然隔绝,显出浓厚的诗意氛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其三)》中描写的景物正是眼前草堂春色的生动对应。漫步幽深宁静的竹林间,使人顿感身心放松,这里的一草一木隐约闪现出优美的唐诗意境。这令人感动不已。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高朗明亮、气势不凡的通堂式敞厅。两壁悬有一幅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 江山 ,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一生留下约1400多首诗歌,真实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的生活、历史画卷,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因此得名。大厅正中有一尊杜甫塑像,堂内则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

再往后走是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

工部祠东北侧是“少陵草堂”碑亭和杜甫当年的茅屋故居。茅屋以东是盆景园,往南依次是浣花祠、花径、大雅堂和靠近南门的草堂陈列室。

少陵碑亭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茅屋是一处依据明代格局恢复重建的田园风貌草屋。杜甫在这里写下了《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上有清末以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成都的“红墙竹影”一般代指武候祠景区内一段竹林密集、墙体弯曲有致的红墙,据说因为惠陵整修、封闭,杜甫草堂这边幽静的一段红墙便成为替代,每天拍照的人群开始络驿不绝起来。

从杜甫草堂南大门出,出门就看见南大门照壁,从这里可以步行到三苏广场,进入浣花溪公园。

浣花溪公园由一座人造万树山、一个人工湖——沧浪湖、一处湿地——白鹭湖组成。浣花溪和干河两条河流穿园而过,使这里成为成都市区内最大的开放式城市森林公园。公园内多坡地,大片的香樟、银杏、楠木、槐树林、草坪、花卉铺陈其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拼石的道路、木石构筑的台阶、从斜坡上流淌下来的花卉,令这座公园生出烂漫而随性的意境。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诗歌大道:一个个沿路排开的石刻,每个石刻上都雕刻有诗词歌赋、各时代诗人雕塑,还有一个很壮观的大鼎。园中随处可见的唐诗,令人感受到浓浓的诗歌文化气息。这里因为没有太多的古迹遗存,游客稀少,只有一些住在附近的本地居民在各处散步休闲。公园另一侧还有一处名叫“绿波湖”的人工湖。沿着湖边漫步,就看见三五成群闲坐的老人:他们或看报纸、喝茶、或遛鸟,聊天、或倚在树下晒太阳。大约是大妈们知道诗圣杜甫曾在附近寓居的缘故,她们并没有举办那些喧哗、嘈杂的广场舞,想是以此珍惜诗人为此地带来的文化声誉。

据说浣花溪也是唐朝著名女诗人薛涛居住过的地方。这位女校书喜欢在浣花溪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的精美小彩笺。据说浣花溪水清滑,薛涛以此所造纸笺光洁可爱,为它处所不及。诗人们常用其写诗唱和,人称“薛涛笺”或“浣花笺”。韦庄就曾有诗曰:“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李商隐也有诗赞曰:“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 看来这处浣花溪的确是充满了神奇故事的地方。

不知不觉来到沧浪湖。眼前有浅滩、溪流、小岛,有指示牌显示岛上有一座 “浣花居”。但是因为打听到这是一处人造景点,加之打算要去省博物馆,我只能就此打住了公园里的寻觅出园了。

正应了 “高兴而来,败兴而去”这句话,兴冲冲感到省博,一处处地睁大眼睛,却没有发现几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藏品,只得懊恼地在附近吃了午饭,预备把市内三个王陵看一遍作为弥补。

先坐地铁去寻惠王陵。据说惠王陵是第七代蜀惠王朱申凿的陵墓。然而兴致冲冲在惠王陵地铁站下车,却见地铁站外一片荒凉。周边都很破破烂烂。百度了一下,是在三环路航天立交桥往驿都大道下桥处红绿灯路口往左走100米。问了很多当地人,终于在离地铁站大约1200米的惠王陵东路,黄大师酒店旁边看到了一座绿树掩映下的小土包,有人说那就是惠王陵。如今四周都被围墙围着,看来是在维修。

因为在惠王陵耽搁了时间,坐地铁到明蜀王陵站下车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钟。往回走500米有条小路,沿小路到一家水电建筑公司右拐便看到了一条石子路,前行500米看到了一段红色围墙,这围墙内就是蜀王陵!

明蜀王陵位于市区以东5公里的十陵街道南侧正觉山麓及山前的青龙埂等地。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封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共历十世十三王。这里以明第三代蜀王僖王陵为中心散布有10余座蜀藩王家族陵墓群,距今已564年,形成了一处类似北京十三陵的王陵墓葬群。

明蜀王陵景区沿中轴线建有琉璃瓦顶大门、神道、亨殿、方城明楼和宝顶,其规模虽然接近皇陵型制,但由于仅属地方王陵而地位稍低,因而规模小得多,陵墓建筑也受到一定制约,但仍各有特色。

1979因建中学无意中挖到僖王陵,后又因建高速发掘昭王陵,迁昭王陵于僖王陵左侧,成立了 成都 蜀王陵博物馆。虽然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惠王陵、僖王赵妃墓、昭王继妃墓、黔江悼怀王墓、怀王墓、惠王陵、成王次妃墓、半边陵郡王墓共八座蜀王家族陵墓,但都是保存下来没有对外公开。

明蜀王陵博物馆座落在成都大学附近一农家山庄中。游客到博物馆,必须从山庄进出。经过农庄的时候,看到有不少游人喝着茶搓麻将,而附近的陵墓却显得寂静冷清,安静得只有蝉的叫声,博物馆收费12元,很是简陋。其最大亮点是目前对外开放的僖王陵地宫和昭王陵地宫。

昭王陵是昭王和正妃的夫妻合葬墓。整座墓室按蜀王府的地面宫殿木结构建筑修建。这处地宫遭遇过严重破坏,墓室因此损毁严重。从地宫大门而入,依次看见前庭、前殿、中庭。因为是合葬墓的关系,中庭后面分为左右正殿、后庭、后殿及棺室。红墙绿瓦的墓葬内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的浮雕壁画。左右棺室中央就是昭王和王妃的须弥座棺台。两棺床间有道隔墙,墙的中间有一门,据说是方便夫妻两人在阴间联系。

地宫中有一件高约1.8米、中心为圆盘的外方内圆盘龙石壁。这件盘龙壁上下对称,石壁上的龙头酷似朱元璋画像,大约以此表示朱元璋是真龙化身,以此盘龙壁放在陵墓中大约能庇佑子孙后代。此人面龙身石雕据说为全国仅有,因而显得格外珍贵。

同所有的蜀王陵一样,僖王陵地面建筑也早已毁坏殆尽,墓内很多金、玉器物也都被盗一空, 但在1979年考古发掘时,这里仍然出土了500多件彩釉兵马俑、舞乐俑等珍贵文物。现在看到的不少地面建筑都是后来专家们根据古籍图鉴复原而成。蜀僖王墓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保存完整的地宫。

刚走下石梯,在地宫入口处即能看到深约九米的宏大地宫。矗立在地宫前面的是一尊保存完好的石碑,“大明蜀僖王圹志”七个大字竖刻在碑额之上。整座地宫为明显的北方建筑风格,与中原皇室一脉相承,但在建筑构造的细节之处,又融入了一些四川本地的文化元素。地宫按当时蜀王府形制复刻修建,俨然一座“微缩版”仿木结构的三进三重殿王府四合院。

雕梁画栋的地宫从前至后依次为八字墙、81颗门钉大门、前庭、前殿、中庭、正殿、后庭、后殿、寝宫、影壁、端墙,其中前、中、后庭两侧均有配殿。寝宫前部两侧建左、右耳室。寝宫中央有一座石质棺床。棺床后部正壁中心是一圆形镂空描金彩釉二龙戏珠琉璃影壁,琉璃影壁后面则是端墙。整座墓室的墙壁、大门、柱子、梁均施朱砂,许多窗扇、门楣等地方都用了彩绘琉璃或彩色雕花装饰,雕刻有牡丹、莲花、龙纹、祥云等图案,还有仙人、五爪金龙、凤凰、狮、瑞兽等传统装饰。由于空气氧化等原因,这些彩绘图案现在都失去了鲜艳的色泽,细腻的雕饰也逐渐风化。但是从一些琉璃瓦上还能依稀辨认出残存的红、绿色彩。地宫角落里还堆了一些烂木头,据说这些木板都是难得的宝贝,因为它是蜀王石棺外面的椁板。

离开博物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只有我同二位来自湖南的游客全程参观。问起博物馆工作人员,他们颇为无奈。据说游客都是冲着山庄来休闲的,逛陵园只是喝茶、打麻将之后的附带安排。博物馆就连节假日的参观人数也没有超过百人的记录,全年门票收入也没有超过3万元。由于游客稀少,明蜀王陵博物馆渐渐成为附近“正觉山庄”的“附属品”。

下午的第三个王陵是永陵博物馆。然而乘坐地铁2号线到达通惠门站后步行到永陵已经四点半;博物馆不再售票,吃了“闭门羹”的我只得去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位于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这里是康熙年间修建的少城遗留部分。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民国初年将“胡同”改为“巷子” 。1948年的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宽窄巷子”。如今这里的老城墙、金水河已经消失,但宽窄巷子依然保存有营房宿舍与川西民居、西洋建筑融合而成的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这些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相结合的青黛砖瓦仿古四合院落,完整体现了清朝满城近300年的历史演变,因此与大慈寺、文殊院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宽窄巷子同北京的南锣鼓巷有些相似:错综复杂的胡同里,分布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酒吧。但是锣鼓巷两旁豪宅居多,厚重朱红大门和灰色砖墙时时刻刻散发出主人昔日的辉煌。而宽窄巷子则是清一色黑瓦绿墙的民宅,即使同锦里比起来,也显得小了许多。这里现在的街区都是在整体性保护基础上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建筑样式、施工工艺重新修建的,清末民初的院落形态也算基本保持下来;包括老夯土墙、砖墙、中式的龙门、门楼,带有西洋风格的砖门楼、古井、碑刻、门墩、拴马石、古树等也都是原地原物保存。“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充满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川西庭院风格的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 沿街每家每户就连大门都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的传统特色,有屋宇式、石库门等等。这样的特色再加上每户人家各具特色的黑灰墙、小青瓦做的窗花,使整条街道呈现出清代社会的民居特征。

宽巷子里有很多清末民初的建筑,其中还有一些教会留下的西洋风格建筑。宽巷子现在被打造成“休闲生活区”,老成都生活体验馆和老成都民俗表演都在这里。位于宽巷子11号的恺庐,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二字写法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高悬“避邪镜”,意在镇退各路妖魔,永保合家平安,已经成为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

窄巷子是“慢生活”区,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现在这些院落大多被颇有格调的酒吧、餐厅占据,游客和文青们在巷子里扎堆聚集,闲散地度过新奇而又慵懒的下午,感受老成都时光的短暂停驻。巷子里已风化斑驳的拴马石位于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这也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因为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兵营及家属居住地,他们骑马出行时自然要用拴马石。这处景观体现了北方文化在川西的遗迹。

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面,现在其半边街的一面被修建成一道400米长、东西走向的雕塑墙和民俗留影墙。一块块不同历史断面的旧砖,经过艺术创作后被垒砌成台、城、壁、道、碑、门等成都历史文化片段。而文化墙的西段,从“宝墩遗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筑城廓”,再从“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到“宋砖古道、明末毁城”,展示出老成都的沧桑厚重的文化底蕴,令人感慨古今成都的历史变迁。

宽窄巷子内还有一座罗马圆柱的小洋楼,其西式拱形门窗非常与众不同,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但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又带有鲜明的中式传统构件风格,这栋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据说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引得一些文艺女青年在此流连忘返,不停地拍照留念。

据说宽窄巷子每年3-4月会推出以“宽窄茶会”为主题的品茶活动,那时的巷子就会成为一片巨大的露天茶馆,热闹非凡。可惜现在已经是5月份,自然就没有机会去体会这成都全民饮茶的慢生活节奏了。

这样在巷子里漫步闲逛,迟来的傍晚很快便将各处的灯火一一唤醒,于是整个宽窄巷子就像被施了法术一般,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灯火的海洋!数不清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古色古香的临街大门上,各处院子外那些盛开的鲜花、绿树也在灯光的映射下显出妩媚亮丽的风韵。各种各样的熊猫玩具被摆在临街店铺最显眼的位置。空中弥漫着各个店家的叫卖声,摩肩接踵的红男绿女们使人回忆起了成都昔日的市井生活片段:清朝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民国的达官贵人们在这里觥筹交错、大宴宾朋…而眼前朦胧的五彩灯光下,街巷的酒馆、饭店内外,似乎从古到今从没有打烊过似地!到处都是喧哗的人群,每个人都为找到了这休闲都市里的美景感到兴高采烈,连空气中都飘荡着欢快、兴奋的气息!这面积窄小的宽窄巷子,最大的特质就是各个角落散发出的商业化的气息,令人想起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因为是头一天到成都,第二天要起早赶长途汽车到三星堆“耍”,便赶快寻了一家火锅店大吃了一顿,回到酒店养精蓄锐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赶到昭觉寺汽车站。在那里乘坐第一班到广汉的客运汽车。到达广汉市汽车客运中心本来要乘坐 6 路公交车直达,但是等了将近半个钟头也没有公交车的影子,便果断打出租车赶路,这样来到博物馆的时候刚刚九点钟,算得上是非常高效率的出行了。

距今已有5000历史的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的古蜀文化遗址。这里有保存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这次来成都最大的愿望就是亲眼目睹这里出土的一批“镇馆之宝”。而今天作为第一批走进博物馆的游客,自然感到非常兴奋。

三星堆最令人惊叹的是一尊高达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像!它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此文物为商代青铜器,立人像身体中空,分人像与底座两部分,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其中人像高1.72米,底座高0.9米。人像表情肃穆,粗眉大眼,高鼻阔嘴,闭唇。其头戴莲花状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代表日神),头发卷于冠内,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右衽套装上衣三件。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似编织而成的“绶带”, 衣左侧有两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两龙呈“已”字相背状。衣服右衽前后两边各有竖行的两组纹饰图案,一组为横倒的兽面纹,另一组为虫纹和目纹相间的纹饰。中间一层衣服为短袖V形领,衣左背后有一卷龙纹。最里一层深衣分前后裾,前裾短,后裾长。前裾平齐,后裾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前后裾上都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人像双臂抱握于胸前,双手环握中空。脚戴足镯,赤足站于兽面纹饰的梯形底座上。他威风凛凛、号令八方,是代表古蜀国集神、巫、王为一体的形象,是神力和权力的最高权力之象征。其衣襟“左衽”与中原“右衽”根本不同,显现出古蜀文化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件大立人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金沙博物馆的青铜立人。他们都是双拳中空,似乎握着一个物品,神情肃然的站立在高处,好像正主持一个神圣而隆重的仪式。他们的脸形都为方颐;耳垂都有穿孔。当然,这二者之间无论从身材、发辫、衣饰、五官还是构造都有很多明显区别。

另一件商代青铜纵目面具有“面具之王”美誉。

这件人、兽形貌巧妙结合的方型面具高达64.5厘米,面部至两耳尖宽距138厘米,为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面具除了眉尖上挑的倒八字形刀眉引人注目,双眼斜长,眼球更是极度夸张------一对眼球上的瞳孔呈筒状向前凸出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斜伸展开如兽耳;鹰钩鼻,阔大的嘴巴超过人面像,且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是原有附件已脱落。望着这面目威武、怪诞,神情严峻肃穆的面具,我的心中顿时油然而生崇敬之感。

金面罩人面像和通天神树也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这些商代金面罩铜人头像均为青铜器材料,而外面的金面罩先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再依人头像开展造型。头像为平顶,头发在脑正中编结成辫,辫上端用宽带套束。面部较瘦削,粗眉,立眼,直鼻,阔口,方颐,下颌宽,颈直,颈下端呈倒三角形,前短后长。金面罩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双眉、双眼及耳垂穿孔,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青铜头像上。这些用来祭祀的面具特征同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类似,都是大粗眉、扩口抿嘴以及大长耳,同时又充满神秘笑容。

三星堆二号坑总共出土了6棵大小各异、造型相近的青铜神树,其中最完整的是1986年在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号神树”。它高达3.95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也是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单件青铜器。

这颗神树由底座、树身和龙三部分组成。底座最下为一直径92.4~93.5厘米的圆形座圈,像一座神山,圈长三足之间通透,在三个方向呈拱形,如同树根,足尖向上勾卷。拱顶和座圈上面分别饰对称的两组窃曲纹。三道如同根状的斜撑扶持着神山上的树干底部。座顶上为树身,主干挺直向上,其上套铸有三层树枝,每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在每层三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树干一侧则有四个横向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巨龙固定在树干上。龙的前爪匍匐于树座,胸、腹、尾各有一钉与树干相连,犹如沿树干蜿蜒而下。可惜的是,由于出土时的破损,神树顶端依旧残缺。

三星堆出土的金器中,最著名的就是那根长达143厘米的商代金杖。

这根长达1.42米、直径2.3厘米的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包卷在木杖上;金杖一端平雕有长46厘米的三组图案。靠近端头的一组雕刻有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充满神秘笑容的人头像。另外两组图案相同,上方是两只头部相对、扛着箭状物的鸟,下方是两条鱼背部相对。鸟肩上的箭簇末端刺有一条鱼。这根含金量高达90%以上的金仗重达500克,是夏商周时期全中国最大的一件黄金制品。学者认为金杖标志着王权、神权和财富垄断权,与中原普遍流行的用青铜鼎等大型青铜器象征国家权力大相径庭。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这金杖器身纹饰上的人面像一再表现出三星堆出土文物面部标志性的神秘微笑、瞳孔向前突出的特征。这在青铜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上都有体现。想是这些文物同古蜀人始祖“纵目”蚕丛的形象有关。蚕丛既然被视为古蜀国的智慧和力量,他的一些个人特征因而也成为神权与权威的象征,这当然反映了古蜀国独特的社会意识和宗教观念。

器身满饰图案的商周玉边璋,又名“祭山图玉璋”,是三星堆出土玉器中的珍品。玉璋两面阴刻相同图案,每组纹饰包含山陵、牙璋、云雷纹和两排做祭拜状的人像,推测该图像表现的是隆重祭祀场景。这件玉璋也是是保存最完整、形体最大、制作工艺最好的一件三星堆出土玉器。其射端分芽开叉,多齿状扉棱在把手两侧展开,外形极为美观,因其采用透雕工艺,最薄的地方只有2毫米!这个扉棱也许是一种象征,象征鱼鳍或者是鸟的羽毛。总之,这鱼、鸟的形象就如同金仗表现的图案一样,表达了古蜀国的一种图腾崇拜。

除了这些著名珍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还有很多精品,比如上下四层的青铜神坛,其底层是兽形座,第二层是四个大立人;第三层为高山;最上面一层方形匣子里镂空雕刻着五个古蜀人。数十件与真人头部大小相似的圆头顶、头上似戴有头盔、脑后铸有发饰的构思新颖的青铜人头像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至于那些带有标志性方脸刀眉,三角形立眼、耳垂穿孔的长方耳、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的青铜人面具看上去更是神气活现,带给人以威慑神秘之感。

从广汉回到成都不到二点钟。吃过午饭便来到市中心的文殊院。

始建于隋朝的文殊院,古称信相院、信相寺,清朝康熙年间更名为文殊院。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巍峨。五重正殿依次座落于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进山门往里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这些殿宇同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显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些典型的清代川西建筑两旁都配有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在内部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巨型四合院。庙内现存建筑均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看上去气势非凡。

从山门进入,一个草木青翠、充满淡淡禅意的公园般的场景映入眼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对面的照壁。照壁上书“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静谧优雅的古建筑里传来袅袅佛音,空中飘荡着极为舒畅的花香。就这样轻松自如地走进第二进殿,这里是三大士殿,供奉着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第三进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清中期物件。

这里毫无寺庙那样阴沉压抑的氛围,宽敞的建筑给人以明快休闲的视觉效果。每一处房檐木柱都是那样的精雕细刻,每一处牌坊窗棂也都是精雕细刻。在阳光普照的春天的午后拜访寺庙,还从来没有过这样惬意的体验。这样开开心心地来到说法堂,这是寺庙的第四进殿,相传是古信相寺遗址所在。堂中现在尚存有砖砌的古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

我一边继续往后院寻觅,一边疑惑从门口到现在,居然没有看到一处商业化的店铺或者“推销”之类的项目。这样一路好奇地猜想,便来到了第五进殿的宸经楼。

这座高15.84米的楼阁为上下两层样式,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据说这里珍藏着康熙皇帝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印度贝叶经、唐代日本鎏金经简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我上前询问了一下,值班人员歉意地解释,这些都是封存起来的文物,极少展出。这样的解释也是意料之中。寺庙比不得博物馆,当然没有太大的人力来保护珍藏文物。于是我继续在寺内流连。

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物就是上世纪末新修的三层文殊阁。这阁楼的第一层为“空林讲堂”、第二层为空林佛教图书馆,第三层为万佛殿。

因为无人打搅,加上心情愉悦,接着将中轴线二边的建筑也浏览了一番:原来这五重大殿旁边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碑廊、琴舍、五观堂、千佛和平塔等殿堂;真的可以用“宏大”来形容。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如此德高望重的寺院居然不收门票,门口还有香盒供信众随意取用,寺庙甚至还提供免费茶水…整个寺庙哪怕是一家卖纪念品或者佛珠之类的小门面都不曾发现!这安静的寺庙里洋溢出平和低调的气氛,似乎从古至今只有静静缭绕的香火的气息、轻声的诵经声,而且它的周身散发出一种明朗阳光的基调,就像一座开放的大公园,任何人都可以不受打搅地来去自如。

我漫步在亭台楼阁间,情趣盎然地目睹了各殿堂供奉的大大小小钢铁铸造、脱纱、木雕、石刻、泥塑的佛像,这其中有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清代青铜铸像、缅甸玉佛…好似走入了一座博物馆!仔细观察又发现了更令我惊讶的地方:原来很多殿堂墙上都挂着通俗易懂的类似格言一般的佛教敬语,都是清新的语句,比如“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别在逆境中抱怨”、“学会宽容,方能幸福”、“坦然做事,坦然生活”、“无常不是消极的”、“时光不负有心人”、“心量决定成就”,等等,用以启迪来访的香客。

“这成都!连寺庙的格局都这般平易近人!”

我连忙将所见格言拍摄下来,预备回去慢慢品位。

这样流连忘返地走入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放生池、东西花园,没想到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这寺庙虽然看上去庄严肃穆,但作为修行圣地,没有其它寺庙那样与俗世截然分开的壁垒分明的气氛:寺庙各个角落居然有茶社、麻将馆!闲坐的人群悄然地喝茶、打牌!仿佛坐在自家庭院一般怡然自得!原来他们都是居住在寺院周围的居民,这里早已成为他们日常的休闲场所。有些邻居还会在中午来寺里素斋堂品尝自助午餐,省去做饭的麻烦。僧人们也同这些“邻居”们非常熟悉,他们微笑着打招呼,彼此问候。这令我感到耳目一新。

快要走出寺庙的时候,发现旁边有一间类似阅览室的场所。我无意走走进观察,居然看见一些诸如“喝茶”、“寺庙诗歌”、“饮食健康”、“情绪与养生”之类的小册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问了一下可否取阅,没想到这是免费赠送的。于是取了几本感兴趣的拿在手上,一边道谢一边离开了寺院。

出来文殊院看看时间还早,便决定到永陵继续前一天未完成的参观。

之所以要来永陵游览,就是因为它是我国目前唯一将墓室修于地表之上的皇帝陵墓。

永陵博物馆由皇陵地宫、历史博物馆、园林区三部分组成。这座皇陵的墓冢保存完整,其封土为高约15米的半球形,地宫内是墓葬区,而墓葬区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进入地宫的甬道组成的前室,第二部分是存放棺木的正殿,第三部分是用于祭拜的后室。整个墓室由红砂岩平地起券为肋,石质墓室的外部以五万块大型青砖构筑墓室两侧直墙并叠压在上面的双层券拱,使整个陵墓显出恢弘、壮观的气势。墓室券顶涂有天青色,直墙部分则涂朱色。地宫三个部分均有木门作间隔,门上铺首、饰片、泡钉等尚存。只是原先的木门早已腐朽,现木门均为复制。

接近墓道进口位置有四尊殿前武士雕像,从墓道口进去为地宫甬道。穿过甬道就到达存放棺木的正殿。须弥座式棺床上铺珉玉版,有三层木台阶。木台阶上置棺椁。棺床四周雕有着彩或鎏金的伎乐、花鸟、云龙图像。棺床两侧置半身石雕“十二力士”,或谓“十二神”,作扶抬棺床状。棺床壶门之内有一“二十四伎乐”石刻雕像,东西两面各10人,南面4人,均为女性。其中舞者2人,演奏各种乐器22人,算起来共有20种23件乐器。这“二十四伎乐” 石刻生动再现了晚唐五代宫廷宴会上的乐舞场面,在雕刻技法上也表现出很深的造诣,其表现的乐器种类在我国同时代各类文物中堪称登峰造极,且极为写实,颇具神韵,因而对研究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价值。地宫后室石床前端浮雕龙及狮形兽等神兽形象,正中安放一尊坐北朝南的王建石刻雕像。石像为红砂石圆雕坐像,通高86厘米,王建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绫袍,腰束玉带,足穿乌皮靴,龙眉高额,方面大耳,目光炯炯,睿智神勇。据考证与与史书所载王建本人形象完全吻合,成为我国历代陵墓中仅见的帝王写真。

除此以外,永陵历史博物馆内还陈列有墓内出土的“玉大带”、“谥宝”、“玉册”、金银平脱漆器和银制品等,都是非常罕见的五代时期文物珍品。而陵墓外的园林区看上去就是一座开放式城市小公园,早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息娱乐的场所。我对这样的城市公园基本没有什么兴趣,因为全国各地都有这样“千篇一律”的场所,加上作为旅游者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很快出了永陵博物馆,搭地铁往天府广场去了。

从天府广场地铁站上了台阶便来到天府广场。

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中心,相当于上海的人民广场或者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近似矩形的广场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广场北首是毛主席像,再北是四川科技馆,广场西是成都市博物馆,广场东是锦城艺术宫。空中俯瞰天府广场,像极了一幅太极云图(八卦图),其中部曲线将广场自然分为两部分,也可视为中国传统阴阳鱼图案。东广场是一个下沉式广场,立有川西文化图腾柱雕塑;西广场则是一个喷泉景观,中间则是圆柱形的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放大版雕塑。两条金龙从太极图中缠绕而上,与中间太阳神鸟图一一相应,形成了二龙戏珠之势。这东、西两雕塑正是太极图案的鱼眼。

天府广场一带不仅地面上商店云集,商业繁华,地下空间的小吃店铺更是一眼望不到头,即有成都特色的食品,也有全国各地不同种类的美食,这些小吃店大多是小铺面。

眼看着已是傍晚时分,想着还要去抓紧时间去合江亭一带,便在广场下面的小吃店吃了一碗红油抄手,坐地铁来到东门大桥站,往合江亭去了。

合江亭位于府河与南河交汇成的府南河之处,唐贞元年间由川西节度使韦皋始建,北宋时重建。这朱楼碧水的所在从此成为官民宴饮、市井游玩的热闹场所。这里曾经是成都的一处码头,出川经长江赴江南的船只都是从这里起航。明代辟有锦官驿,清代新置船税所。现在的亭子为新近复建的。合江亭建筑结构非常奇特,两座亭子相连而成双八角亭顶。其垒基高数尺,10根亭柱支撑着连体双亭,琉璃瓦飞檐,旁边是仿古式房廊听涛舫。四周女儿墙将合江亭、听涛舫紧紧抱在怀中,如唐宋时期一般,现在这里也成为一处开放式市政公园。

此时华灯初上,合江亭的装饰灯光悉数打开,亭子显现出温暖缤纷的轮廓。隔着马路就是灯火阑珊的“兰桂坊”餐饮一条街。遥想当年唐宋盛世,这桨声灯影的府南河应该也很是繁华热闹,游人如织。这边拾级而上,正站在合江亭上兴致勃勃俯瞰前面久已向往的九眼桥夜景,却听见附近有人小声议论合江亭曾经的一段故事,说府南河刚改造好的头几年,这里有很多人不小心掉进水里被淹死了。后来又盛传府南河水并不深,这些人是因为青城山的山洞里跑出来的僵尸闹腾才丢了性命,直到电视台出来专门辟遥,这事情才逐渐沉寂了。因为是晚饭时间,附近行人稀少,这从头到尾的议论吓得我赶紧一路小跑往九眼桥去了。

找到灯火辉煌的九眼桥时,正想请旁边的一位市民帮我拍照,没想到人家告诉我,这是廊桥!九眼桥还在廊桥的对面呢!

我打开手机找出九眼桥的照片,就是眼前的这座桥的模样!这位市民肯定的说,这不是九眼桥。原来网上有很多人以讹传讹,都把这座别有风味的廊桥误认为为九眼桥。就连很多旅游宣传平台上,成都九眼桥的照片也都是放着眼前这座安顺廊桥图片!因为安顺廊桥也正好在九眼桥这片区域里面,所以有很多人就误以为安顺廊桥就是九眼桥!

眼前的一幕,从此使我对信息的来源筛选有了切身体会。

合江亭旁的这座横跨南河的安顺廊桥并不是一座现代意义的廊桥,其最初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年马可.波罗游历世界,详细记载了中国的四座桥,其中一座便是这安顺廊桥。清朝康熙年间,它被称为虹桥,乾隆年间重修后取名安顺桥。1980年代该桥被洪水冲垮后于原址重建新桥,起名为“安顺廊桥”。

明清风格的安顺廊桥全长81米,宽6米,桥面和栏杆都是用青石制作而成,桥两边均有一座红墙青瓦、飞檐翘角、曲栏回廊的古牌坊,栏杆上则雕刻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桥墩上还圆雕有镇桥水兽。桥上的建筑现已为餐饮商家利用,食客可以在桥上店铺进餐、喝茶之余观赏夜景,别有风味。每当夜晚桥上灯光亮起的时候,明代风格的廊桥在暖黄色灯光的映照下便显出流光溢彩的景象,主桥上的两个半圆形的桥洞与水中倒影相互映衬,组合形成了二个完整的椭圆,像是一双灵动的眼睛,一眼千年地看遍这繁华世间。这璀璨的廊桥将虚实、动静结合的夜景点缀成了一处温暖、亮丽的梦幻画面,使这里成为了成都的一处地标景观。

因为认错了九眼桥,我决心继续探究前方,将真正的九眼桥认识一下。

从廊桥往九眼桥方向走不多远就看见了一座极为普通的长桥。并没有 “长虹卧波”的气势。一位在此悠闲散步的老伯告诉我,原先的九孔桥曾经是成都最繁华的载货码头,后来因为妨碍泄洪被拆除。眼前这坐桥是2001年重建的仿古九眼桥。新桥距原址大约1.9公里,毗邻望江公园。虽然仍是九孔石拱桥外形,桥面用青石块铺设,但在成都人的眼中,这九眼桥已经“变味”了,而且是面目全非。因为九眼桥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桥的名字那么简单,更是九眼桥这一片区域的统称。这九眼桥的对面那一座常被来成都耍的外地人错认的“九眼桥”其实就是安顺廊桥。因为安顺廊桥的夜景非常美丽,也曾经出现在成都的城市旅游宣传片中,所以才在大众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以安顺廊桥为标志性建筑的九眼桥区域,已经成为成都夜生活的代表。我深以为然。他说如今的九眼桥虽然失去了昔日风采,但是借助河南岸酒吧一条街的优势以及对面安顺廊桥的美景,仍然是成都当地的观景“宝地”。

“你们喜欢来这里耍嘛,这前面就是酒吧街了。”这位居民笑呵呵地说。

果然,九眼桥这一带酒吧林立,灯红酒绿的街道如同北京后海。走到好望角广场,就有酒保小哥哥上来问 “帅哥,我们这儿酒打折,买一打送半打,今天晚上还有嘉宾。”

接着就有一大帮红男绿女一蜂窝涌上来了。

我想象着在这里喝着微醺的小酒,与新结识的朋友随性聊天,吹着夏日清风,看星星点点的夜景,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只是这第一次来成都是独自旅行,加上明天要早起去都江堰和青城山一日游,所以只能婉拒了酒保们的美意,匆匆回酒店休息了。

从青城山回到成都的第二天,也就是成都的第四天,早早起床后,六点半就乘地铁三号线赶到成都动物园站。这边下车后来不及等待攻略上提到的198路公交车,立即打出租车到了“熊猫基地”。因为听以前来过的朋友告知,看大熊猫一定要趁早!七点多之前必须进园!而且千万不能为了省3块钱从网上买票。因为网上购票的换票窗口8:00才开门!现场买票七点半就可以进去!

然而七点一刻到达基地,居然发现售票处的六个窗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赶紧排在左边的一个窗口,幸运的是,我的这个窗口七点半最先开窗售票了!

这边买好门票马上奔向前方游览电瓶车售票处买票,再出门转入排队区,终于坐上了基地的第一趟电瓶车!

虽然六月份的成都已经开始热起来,基地内还是凉风习习。坐在时速15公里的电瓶车上,闻着路边绿竹散发的香气,终于体会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含义。电瓶车一路经过太阳产房站、二号别墅站,最终在山顶的月亮产房站停下。

下了电瓶车在车站前方10米右转后,有一个男生似乎太过激动,忍不住奔跑,于是大家都生怕错过好戏一般,争先恐后地一路小跑起来。中间经过两座摇摇晃晃的吊桥之后,终于看到月亮产房的大门。这时候有两个分岔路指示牌,左边是去室外活动场的,直行则通往室内的。那个最先奔跑的男生几乎没有停顿,直接往室内跑去。于是我们也跟着他跑到一个室内玻璃屋!

这玻璃房里放着当年刚出生的“国宝”们!他们有的像育儿箱里粉色的小老鼠,有的则刚刚生成黑白相间的毛色,还有的就那么毛茸茸的趴在那里!都是排成一个圆圈圈,静止中偶尔有些悸动,让人不禁感叹这些小家伙幸福的状态。

这边我们沿着室内观光路刚走出来,就看见室内游览通道已经排起几百米的队伍!几个保安正连哄带劝地疏导排在前面的游客抓紧时间观看。我能感觉到那些排队的游客都对我们这第一批参观者露出了羡慕的表情。看起来,他们在进入产房前,往前挪一步都是困难的。因为里面先行一步的人很可能都是一个状态:就是舍不得离开,在那里看了又看!

有什么办法呢!都是“国宝”们太可爱了!

我呆在活动室外抓住“国宝”们每一个憨厚神态又是拍照又是摄像!心里那份激动几乎是抑制不住的。当然,这种人少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活动场地围栏外第一层很快站满了人。随着游客越聚越多,之前那样自由挪动几乎是不可能了。我只得退而求其次,坚守一处固定位置纹丝不动,即使想去卫生间也坚决地忍住了。因为外面进来的人越聚越多,围栏外早已排满三四层人墙!身后那些满头大汗赶来的人只好踮起脚尖、伸长脖子要看到我鼻子底下的“国宝”们!

看着“触目可及”的黑白相间的“国宝”们,我的心里涌起了一丝小小的得意。然而这样的得以$持续多久。估计是担心天气太热的原因,管理员们很快开始把这些圆滚滚的小家伙们收回到室内去了。月亮产房室外活动就这样瞬间结束,我这才想起来憋了那么久的小便,赶紧迈上小碎步找到卫生间“唱歌”去了。哎,这真是一次不顾身体健康的旅行经历!因为时间关系,离开月亮产房后的我没有去最近的二号别墅,而是决定去离得很远的一号别墅。因为一号别墅里面住的都是熊猫基地很有名气的“明星”。比如被称为“天皇巨星”的小灰灰、世界上出生体重最小(51g)并且成功存活下来的男神五一,还有四川地震时受伤被捡回基地的野生熊猫北川女神、14级的软萌小王子珍多等等。

从一号别墅出来之后经过了太阳产房,老远就看到了长龙一般的队伍,可以想象产房内外都是喧嚣的人群,便赶往半山腰的幼年园。去看饲养员喂食大熊猫。

幼年园现在的游客还不算太多,我得以提前在围栏外轻松占据了一处好位置。

据说室外喂食熊猫都是在中午,而且必须是天气凉爽的时候进行,因为天气过于炎热,或者太阳很晒的话,一般就会换到幼年园玻璃房里直接投喂了。

饲养员很快来到了室外活动区,开始“狗累、狗累”的呼唤。几只毛茸茸、圆滚滚的“国宝”们便姗姗来迟地出现在场地里!这些“国宝”大约是因为贪吃的原因,居然对场外的观众视而不见。它们在等待食物的间隙,带着萌萌的神情旁若无人地游走、爬树、嬉闹、在地上翻滚。这是多么温馨动人的场景!

饲养员眼见着“国宝”们到齐了,便用一根细长的竹干顶端插上窝头和苹果伸进活动区内,引着一群“国宝”们踮起脚尖抓取。据说这样的目的是通过喂食锻炼猫猫们的后肢力量,帮助它们增强体质。“国宝”们滚圆的身材使其肢体动作上充满了慢半拍的“绅士风度”,有几个“明星”的表现有些懒散,其中一个大个头居然想到了“守株待兔”!它看到二个小伙伴得手,居然在地上打滚将其绊倒,轻松将它们手里的苹果抢走;还有一个因为抢不过同伴,居然撅起屁股将对方轻轻“挪”在地上,弄得人家四角朝天;但是有一个小家伙特别聪明,居然一只手就接住了窝窝头。

从幼年园出来以后开始感觉饥肠辘辘了。于是拿出昨晚买好的肉松面包,配着2根小黄瓜美美享用起来。这边吃饱肚子,便去附近的熊猫志愿者之家捐了二百块钱,得到一本捐款证书、熊猫T恤、熊猫玩偶、熊猫徽章。这时候听旁边一个自愿者说,现在这个时间段正是游客集中用餐或者下山的时候。可以打时间差把漏掉的景点看看。于是我开始想补上遗漏的太阳产房。走到目的地,果然看到产房外面当初排起的长龙烟消云散,这样兴冲冲地又享受了如同早上月亮产房一样人少清净的游览环境!进了产房就看见了排成一字形的粉嫩嫩的熊猫崽子!这些一字排开的红粉团们看上去如同一排小肉团子!静静的队伍里,一只稍大些的“肉团”忽然动了一下,它拖着肉肉的身躯压了压身边的二个小“肉团”,管理人员见状马上将它们分开一些距离。看来,刚出生的这个小家伙还是够顽皮的呢。

出了太阳产房正是中午一点钟的时候,这时候下山的人群似乎少多了。轻轻松松在太阳产房站等到一辆电瓶车,很快下山。在山脚下的成年园又看到了几只“国宝”。其中二只非常憨厚,走一走,停一停,它们似乎就忙一个事:吃竹子。躺着吃、坐在吃、靠着吃。还有几只就那么懒懒地躺在树干上,有一只甚至睡在最顶层的树丫上!它的身体被树枝遮住,如果不仔细观察,还真的难以发现。

出了熊猫基地的时候,才忽然想起这一路上光想着看“国宝”,居然将来时攻略里提到的小熊猫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能在心里想着,下次再来的时候,一定将这遗漏的项目弥补上,决不能再“厚此薄彼”了。

坐地铁在牛王庙站下车D口出后,沿一环路南行又到了九眼桥! 从九眼桥沿着锦江前行,不一会就看见一座古典园林样式的建筑群----望江楼。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二点半钟。

望江楼又名崇丽阁,位于望江楼公园内一片茂林修竹之中,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的楼宇。

步入园中,但见幽篁如海,翠韵拂拂。这些青翠竹叶有的宽阔胜手掌、有的如片片翡翠叶儿、有的如孔雀的尾巴、有的如狭小的箭簇。其杆茎色泽或绿、或黄,或黑,或紫,或附白粉,或披毛刺。杆茎的形状有圆有方,有空有实,奇异者如人面,如佛手,如算珠,如鸡爪,如琴丝,如龟纹虎皮,林林总总,各逞姿态,它们或互抱成丛,或交织成廊,美不胜收。江畔池边、水榭楼台,到处是那婀娜多姿的竹影。原来这绿色的海洋也是后人为一生爱竹的女诗人薛涛而栽培的。

崇丽阁之名是取西晋左思《蜀都赋》中名句“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而命名。这座高近40米、宝顶鎏金的四层楼阁建于清光绪年间。下面两层四方飞檐,上面两层八角攒尖。每层的屋脊、雀替都饰有精美的瑞兽泥塑和人物雕刻,翘角飞檐的屋面盖以绿色琉璃瓦,阁廊宽敞,每方四柱,阁基有石栏围护。整座楼阁即有北方建筑的稳健雄伟,又有江南楼亭的秀丽玲珑。因其突于江边,望江水流逝,故名“望江楼”。登楼极目望去,近处的锦江和远处的城市景观尽收眼底。

与崇丽阁同时建造的濯锦楼位于其西侧,其两层三间,四周有回廊。史载汉代成都的织锦户常把织好的锦放入锦江中濯洗,因此锦江又名濯锦江,濯锦楼因此得名。该楼呈船舫形状,据说是纪念薛涛在船上为密友元稹送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崇丽阁东侧还建有吟诗楼。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楼阁依据薛涛晚年所居碧鸡坊之吟诗楼而建,四面敞开,三叠相依。

吟诗楼西南方有枇杷门巷,穿过枇杷门巷,便是五云仙馆、泉香榭、清怨室和浣笺亭等极富四川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公园里最吸引我的还是崇丽阁南面的薛涛井。这井原名玉女津。是明代蜀藩王仿制薛涛笺处。现井旁立有碑石,上书“薛涛井”三字,为清康熙年间成都知府翼应熊的手迹。薛涛晚年曾在住地碧鸡坊自制一种深红色小笺,其色彩绚丽且又精致,世称“薛涛笺”,历代多有仿制。清代后期在井周围陆续建起浣笺亭、五云仙馆、泉香榭、流杯池、吟诗楼等纪念建筑,题咏碑刻,匾联甚多。

可能是因为有了优美雅致的传说故事,据说井中水质甘冽,宜酿酒、烹茶,想来也是一段风雅的传说了。

薛涛墓位于景区西北角的竹林深处,由墓、墓碑、墓基平台三部分组成,墓碑题有“唐女校书薛洪度墓”。站在薛涛墓前,望着这规模并不大的坟头,想象着薛涛当年下笔有神的瞬间,同各位名家唱和应酬的雅趣,字里行间飞扬的文采,不禁感慨世间万事皆如这楼下的锦江水,哪怕风雅如斯人,是非成败仍是转头空虚,尽化一丘黄土……

因为想着去武侯祠,所以很快从园子里出来,坐地铁到了高升桥站,赶往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始建于章武元年(221年)的武侯祠位于一环以内,曾经的南郊公园旁边。

最早的成都武侯祠建在少城内,大概现在的人民公园旁边。南北朝的时候迁到了昭烈庙的旁边,亦称孔明庙、丞相祠等。明朝朱元璋的儿子到蜀地任藩王后推出“君臣合祀”,将这里修缮、整合,诸、刘二人放在一庙祭祀,演变成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庙。

所以进了武侯祠大门口首先看到的不是“武侯祠”的牌匾,而是“汉昭烈庙”四个字。

现在的武侯祠分为三个部分:文物区、锦鲤、西区园林。西区园林就是曾经的南郊公园,已经合并给武侯祠博物馆,锦里则是民俗古街。文物区包含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与诸葛亮祠庙三大部分,文物区的主体建筑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依次分别是:唐碑、明碑;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另外还有用红墙夹道连接的汉昭烈陵。

汉昭烈庙是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心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刻有“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昭示出蜀国曾经的雄伟气概。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明代石狮,两旁目光炯炯的石狮子令人想起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红黑色调的庙门庄严肃穆,位于大门中轴线外有照壁一座,照壁两边的围墙里,古榕树突破围墙的限制,抽出清丽飘逸的花枝,为这“三国圣地”平添了一丝清晰自然的生动气息。

进入庙门,一种清新的画面扑面而来:小溪流过高大的岩石,发出悦耳动听的“哗哗”的声音;春风拂过绿色的枝叶,发出轻柔的“沙沙”声,几只小鸟在林木间唱出婉转悠长的歌儿;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将细微温暖的光点洒满地面,当繁茂的树叶在习习清风中摇曳起舞,地面上的那点点光影便如繁星一般闪烁明灭起来。

再往前走就见到了大门与二门东侧碑亭中著名的唐碑。

此碑立于公元809年,由碑帽、碑身组成,无碑座,外有砖砌碑亭保护。碑刻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7厘米。碑文作者是唐代中兴名相:裴度。由柳公绰书丹上石。著名工匠鲁建镌刻。所以又被誉为“三绝碑”。是武侯祠内现存五十余通碑碣中最具历史价值的一通。

二门上方悬匾 “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 。过挂有“明良千古”牌匾的二门后,就进入武侯祠。

武侯祠主体建筑呈四合院结构,刘备正殿在前,东偏殿祭祀关羽,西偏殿祭祀张飞。

刘备殿坐落在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这座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前檐柱上撑弓,雕有彩绘敷金的祥兽图案,制作精巧。大殿正中刘备的塑像,刘备高大坐像,整个庙宇中这尊像最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塑像前牌位上写着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正殿两侧紧邻东、西偏殿,东偏殿为关羽父子及其部将的陪祀塑像;西偏殿则是张飞父子塑像。

刘备殿前东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东侧走廊塑有庞统为首的十四位蜀汉文官的塑像,所以称之为“文臣廊”,西侧走廊有赵云为首的十四位武将塑像,称之“武将廊”。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 。这些人物形象有的抡起大刀,似正血战沙场;有的闭上眼睛,好像运筹帷幄,;有的轻松活泼,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气概。这二廊联通的过道上有南宋名将岳飞抄写的前后出师表。

从刘备正殿穿过去就是诸葛亮殿。

诸葛亮殿为中国传统庙宇建筑结构,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6组建筑围合而成。殿宇面阔5间,进深2架,平面呈长方形,梁架式木结构,面积为刘备殿的一半。殿前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石刻动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撑弓。金柱之间均置蛛网花格门,以别内外。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顶,飞檐翘角,中堆为火焰宝珠、二龙戏珠,腰花饰弥勒佛像。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置于殿前,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殿左右两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

走台阶下去是过厅,穿过过厅看见“名垂宇宙“牌匾,显示出后人对诸葛先生的极高评价。屋顶上方是弥勒佛和道教两位雨神的塑像,有防火防灾,镇宅辟邪之意。

诸葛亮殿前悬挂着武侯祠内最有名的”攻心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塑像端坐在神龛内,上悬挂 “静远堂” 匾额,表达诸葛亮一生的情操。塑像两侧各有一书童。一捧兵书、一执宝剑。东侧为儿子诸葛瞻塑像,西侧为孙子诸葛尚塑像。抬头往上看,中间的主梁上方八个镏金大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穿过武侯祠,正后方是三义庙。

三义庙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原建筑为混合结构,四造五殿。后渐坍圮。此处是新近整体迁入的,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遗存。殿内刘关张塑像以纪念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为主题。此时已是下午五点钟,游客稀少的园子颇为冷清。潺潺小溪流过缩小的山川,小溪流淌的地方有苔痕点点;假山堆成的峰峦之上,有桃树若干,想来春暖花开之际,一定会桃花满枝,清香缕缕,俨然一幅缩小版的人间仙境------桃园。

之后顺着指示牌左转来到刘备墓-----汉昭烈陵。

可惜这规模很小的陵墓正在整修,四周都被封闭起来无法参观,连带着著名的“红墙竹影”也只剩下了一小段!这似曾相似的美景幸亏先前在杜甫草堂得见,否则会惋惜不已。这弯曲迤逦的武侯祠红墙绿竹同笔直的草堂红墙比起来,前者似乎更有空间想象上的意境。现在正是夏季,想必红墙没有封闭的时候,夏天的阳光照在青竹之上,那油绿的光影映衬着红色围墙定会产生出明艳的视觉冲击力,拍出的“撞色”效果图片一定很美。

武侯祠东门出去就是锦里仿古街。

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曾记载﹕“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锦:蜀锦。里:巷子。锦里即锦官城。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现在这长约600米的街道主要是一些明末清初川西风格的仿古民居,具体就是以三国文化为内涵的民俗休闲一条街。

锦里古街并没有很长,但是它的历史却很长,锦里古街原本就是锦官城内历史最悠久、最有文化底蕴的一条街。青瓦灰墙的宅邸、府第、民居、客栈、商铺、万年台座落其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古街两旁的店铺非常热闹,到处悬着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商铺幌子,而且走在古街中,可以看到很多穿古装的少男少女。他们大约是来拍照的游客或者做产品宣传的店铺员工。古街店铺主要就是一些川蜀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店、各种成都风味的小吃、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方面的。与成都其它商业街不同的是,锦里的捏泥人,转糖画,剪纸之类的民俗手工艺展示随处可见,认真的表演给游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整条街上最抢眼的招牌便是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冰粉等价廉物美的小吃。座无虚席的露天茶馆里满是嗑瓜子、打牌、喝茶的男女老少,露天KTV里有男女生献唱…嘈杂的情景看上去与宽窄巷子大同小异,但论起意境和氛围,小桥流水的锦里古街似乎更有水乡情调,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在这里你可以暂时放下快节奏的过往,享受一下片刻的悠闲,跟着师傅捏一个糖人、剪一张剪纸、躺在大树底下掏掏耳朵,到一处茶馆里看一下川剧变脸…总之你一定能在这扑面而来的三国文化氛围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慢生活” 乐趣。因为锦里虽然是现代化的,商业化的,但锦里也是为文化浸润的,有流水滋润的地方自然是灵动毓秀的,也是与众不同的。

夜幕很快降临,锦里将白天最后的喧哗演出完毕,即将“返璞归真”。因为这里同所有古街最大的区别就是,白天的锦里古街游客很多,使整个景区很是喧嚣、拥挤,人们在这里唱歌、喝茶、逛街、吃喝、打麻将…几乎没法让人安安静静地感受古街风景,而晚上的锦里则相对安静,你可以接受河边清风的轻抚,看满天繁星同古桥、花园交相辉映,找一个角落品鉴花团锦簇的锦里那朦胧悠远的夜色。你一定会感慨,“花重锦官城”的盛景非锦里莫属,三国英雄的气概非这里方能演绎。

夜晚的锦里同白天的喧闹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不同!宛如一位从狂野变回到贤淑模样的百变女王。温暖的宁静、惬意的孤独…当红色的灯笼映照着河流、小巷、石桥、古树,静静的人流默契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方乐土,每个人都在茶馆或者酒店里找到自己最爱的温馨一刻。现在的锦里虽然被酒吧、餐厅和商店占据,但因为其自带着三国文化的整体神韵,附近的武侯祠花园区又使这里有了花园山水的氛围,多少冲淡了这里强烈的商业气息,使其始终显示出三国故里的痕迹,小桥流水的灵动。酒吧里依然人声鼎沸,但绝对是那种温婉的热闹。不信你问问,这些文艺风范的酒吧曾经走出了那几位超女、快女。除了温婉的音乐,楼阁建筑上的五彩霓虹也是锦里的一种符号,它们闪耀出古巷温馨明快的轮廓,将这里幻化为锦官城的千古回响。夜空的星星千年不变地将这静默的小巷、秀丽的青石桥照耀得璀璨耀眼,三国的神韵和着满街缤纷的光影,将这里组合成为令人神往城市里的江南水乡。看着夜游的行人徜徉在灯火阑珊处,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

古老的街道上空飘荡着经久不息的麻辣的味道。三大炮、牛肉焦饼、黄醪糟、糖油果子、甜水面、肥肠面…直让我眼花缭乱,最终买了二个酥脆香鲜的“牛肉焦饼”,一碗麻辣无比的伤心凉粉,坐在临河的小桥边慢慢享用起来。但是这凉粉太过麻辣,还真的辣出了眼泪-----怪不得叫“伤心凉粉”!原来都是有典故的!于是便回到街上寻了一份甜凉的冰粉“安慰”住口腔,终于止住了辣出的眼泪。

第五天早饭后来到青羊宫。

青羊宫始建于周,初名“青羊肆”,据说与道教师祖老子有直接关联。三国时取名“青羊观”。唐代改名“玄中观”,五代时复称“青羊观”,宋代复名“青羊宫”。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大多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其山门重叠飞檐、深沉庄严,建筑色彩以黑墨为主色,尽显道家沉稳气息。牌匾上“青羊宫”这三字是清乾隆年间华阳县令的墨宝。因为此处不是旅游团的常规路线,平日里显得比较清静,只是附近老人们喝茶休闲的地方。

进到青羊宫先要路过一个山门,然后才能来到混元殿。

青羊宫山门左边塑有土地神、青龙像各一尊,明代正德年间的皇恩九龙碑一座。右边塑有白虎像一尊,并有根据中天北斗七星布局制作的北斗七星桩。

混元殿是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也是道观里最大殿宇,内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混元殿重建于清光绪年间。有石柱26根,木柱2根。柱上镂雕有形象生动活泼的鹿、凤凰望月、双狮戏球等图案。

过了这个殿,后面有座清代重建的八卦亭。这是观里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一座建筑。供奉着老子骑青牛塑像。整座亭宇高约20米、宽约17米,雕有八十一条龙,象征老子八十一化。木石结构的亭阁两重飞檐鸱吻,全部为斗榫衔接,无一楔一栓。四周有龟纹隔门和云花镂窗,南向正门为古朴典雅的十二属相太极图浮雕。相对于圆形的亭身,石质的亭基则分为方形、八角形和圆形共三层,以契合道教天圆地方、阴阳相生、八卦相合成万物之理,所以称作八卦亭。除了南门,此亭增开的东门、西门分别是根据道教“紫气东来”典故和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的典故出处。

再往后是青羊宫的主殿三清殿,又名无极殿。现在的三清殿为康熙年间重建的建筑结构。正方形的殿宇基长四十米,外檐木柱上雕刻有双狮戏球等图案。三清殿内共有三十六根大柱,其中木柱八根,代表着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二十八根,代表天上廿八星宿。殿前左陈一明朝时铸造的三千多公斤 “幽冥钟”,右配一应鼓。殿内供奉的是道教最高极尊之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殿最吸引我的其实就是殿外阶沿上的两只铜铸青羊。阶左侧为单角青羊,阶右侧为双角青羊。二只铜羊都是黄铜铸成,其中单角铜羊原是宋代河南开封经梅阁之物。清雍正年间的大学士张鹏翮从北京买来后送给青羊宫。另一双角铜羊是清道光年间张姓成都人请人铸造后献给青羊宫的。

在环境清幽的殿堂外,当时就有几位焚香、打扫的道士。在我兴致勃勃地欣赏铜羊的时候,那位打扫完毕的道士走到我身边告诉我,眼前的这对铜羊是2004年按原青羊比例放大三倍置于此处的,专供游客信徒摸试。

“原来的那对放在二仙庵的文物陈列室内呢。”

“原来这样啊。”

“要是原物,放在这里还不被磨得面目全非了呢。”道士笑呵呵地说。

“这倒也是呢。”我对他的直率深以为然。这印证了平常我对道教的好感,因为道士们大都专注于“现实”社会,不像佛教那样悠远,道士们的 修行风格颇为“贴地气”。

三清殿之后是青羊宫现存的唯一明代原始建筑——斗姥殿,也称元辰殿。此处建筑为全木构架,长约十米,宽约九米,建于明代,为楼底式建筑样式。殿内供奉的斗姥,全称为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姆星君,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也是六十甲子太岁本命星君的首领

青羊宫建筑群最后一组重要建筑是后苑三台,左为“降生台”,右为“说法台”,中为紫金台。这其中的紫金台又名唐王殿,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当初因唐僖宗幸蜀避难而专门设置的殿宇。殿内供奉唐高祖李渊夫妇和唐太宗李世民,右侧供奉尉迟敬德、秦叔宝,左侧供奉魏征、李靖。这里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供奉皇帝的庙宇。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清晨的我徜徉在冷清的道观里,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清静。这同我在别处景点感受的气氛大相径庭:这里没有任何商业氛围,连里面的香火都是免费提供。当我走到青羊宫后院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家茶社!这大清早的居然有很多市民在此喝盖碗茶、聊天、打牌,看上去非常安逸、惬意。仿佛他们就是这道观的一员。这令我想起前几天去过的文殊院。坐在道观、寺庙里喝茶、打牌、聊天,该是多么超脱的意境啊!这闲适、市井的成都,真的是名不虚传的生活之都!

从青羊宫出来便走到附近的百花潭公园。却发现这百花潭就在昨天的浣花溪公园旁边!只不过昨天急着要去省博物院和三个王陵,连浣花溪都匆匆而过,更不可能到百花潭了。今天时间充足,便来这百花潭看看。

西郊河由北而南,浣花溪(南河)从西向东,两水在青羊宫东北角处汇合,水势急湍,形成一个波翻涡漩、白色水花的深潭,即今日百花潭。此处与浣花溪、青羊宫、杜甫草堂相邻,据说在唐朝就是一处游览圣地。尤以杜甫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而闻名。但是据考证,今日百花潭与古时百花潭名同地异。古百花潭遗址在今杜甫草堂西南的龙爪堰。宋代以后由于水系变动,古潭址已淤没不存。

当地的一位市民告诉我,这处树木葱茏,茶园掩映的人造公园是在五六十年代成都动物园的旧址上新建的。公园主要以盆景为主,主要由磊园、慧园等组成,尤其以兰花盆景享有盛名。然而依我的习惯,在外出游览的城市,基于时间的紧凑,我对“千人一面”的城市公园总是保持相当的距离。而如果我是所在城市的一员,那么我对这闹中取静的公园可能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我走进去看到了许多人工打造的山石、瀑布、溪流、亭台,虽然各呈其妙,体现了“移步换景”的精妙,基于我对人工景观的抗拒,我还是果断离开了公园,搭地铁到昭觉寺去了。

成都市区的寺庙虽然不计其数,但昭觉寺作为香火旺盛的寺庙,一直有着很高的名望。成都人有“初一十五烧香拜佛,城中文殊院,城北昭觉寺”之说。

昭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建元寺”,唐宣宗时赐名“昭觉”,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明崇祯年间寺庙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修并扩大了寺庙规模,有川西“第一禅林”之誉。宋代圆悟禅师是昭觉寺历史上最出色的一位高僧。他不但被日本奉为“禅茶一味”的鼻祖,其所写的“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和《圆悟心要》也被列入日本的大正藏。日本禅宗历史上有二十四派,其中有二十派源自于圆悟禅师门下,昭觉寺因此被日本和东南亚禅门弟子视为祖庭,每年都有许多海外信众不远万里前来昭觉寺寻宗。

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昭觉寺遭受了破坏:不仅大雄宝殿、说法堂被夷为平地,全寺佛像也无一幸存,就连各殿堂所有宗教法器都被砸烂销毁。后来解放军及时进驻,破坏寺庙的活动才得到制止,但寺庙已经无存。这里曾一度被改为北郊公园。1975年有关部门又将原昭觉寺内地块划出,供成都动物园建园之用。所以现在寺内新修的很多建筑远不及过去壮丽巍峨,而且因为与成都动物园比邻,挂着“昭觉寺”匾额的大门反而因动物园喧宾夺主的存在被忽略。以至于游客都以为那“第一禅林”的大殿便是现昭觉寺大门。

重建的昭觉寺整体布局已经非常完善。中轴线依次坐落有大山门、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这些主要建筑两侧分别有观音阁、御书楼、石佛殿(涅槃堂)、大师殿(御书楼)、先觉堂、钟楼、鼓楼、普同塔院、圆悟禅师塔、禅堂、客堂、僧房、斋堂、放生池等等,感觉上还是规模比较宏大的一座寺庙。

穿过宽敞的林荫道,便是八角亭,之后是第一座大殿“天王殿”。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四大天王像等。天王殿前的石桥是昭觉寺屈指可数的历史遗迹之一。

再往后走就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有汉白玉雕塑三身佛像。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三身佛两旁侍立着阿难、迦叶立像。大殿两侧是神态各异、呼之欲出的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前有一株300多年树龄、树径5米多的充满传奇色彩的黄葛树。这黄葛树的树冠覆盖面积近百平米,是成都城区最大的古树,素有“天府树王”之称。最神奇的是,这棵树的树身里还包裹着一块石碑。

相传当年破山祖师复兴昭觉寺后出门云游,临行前对弟子们说了一句遗偈,“树包碑,椰瓢飞,柱头落地祖师归”,即如果殿外的黄葛树包住石碑他都没有回来的话,就另立方丈。九年后,黄葛树将石碑包得丝毫不显,破山祖师还是没有回来。直到黄埔军校毕业的清定上师从重庆来到昭觉寺皈依佛门,悬空之柱头终于落地,延瓢也早已不翼而飞,而这颗黄葛树也开始疯长,最终将石碑包得丝毫不显。故世人称清定上师为破山祖师再来!

昭觉寺还有一处不可错过的景观,就是寺内的第二大建筑圆通宝殿。这座外观恢弘的四方形建筑仿峨眉山万年寺砖殿设计,四方筑门,内部结构却是圆形殿塔。殿内供奉有一尊近代四面八首“千手观音”木雕像。观音像高10米,通体贴金,手持不同的法器的1008双手臂如同密集的箭簇射向神秘的空间。这尊千手观音像做工繁琐精致,所贴黄金达10余公斤,用资千万元,被称为昭觉寺镇寺之宝。

昭觉寺另有一块上书“应世人间”的“元帅匾”。此匾是1921年朱德为感谢方丈了尘和尚2年前为其在昭觉寺避难期间给予的照顾而表达谢意的礼物。这块楠木制成的牌匾,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写成。非常珍贵。

现在的昭觉寺虽然古建筑多已无存,但终究还有一些可以流连的所在。比如藏经楼里就有众多年代久远、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经书,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对外开放。还有昭觉寺放养的成群的鸽子,闲来寺里喂鸽子,也是一项放松身心的休闲方式。

当然,这里同我去过的文殊院、青羊宫一样,也有一处很大的茶园。只要你有时间,可以坐在那里喝茶聊天到一整天。绝对的优哉游哉。想到这里,不禁感叹这天府之国的饮茶之风确实令人惊叹。国内的城市之中,大约也只有成都的寺庙有这样的所在。成都的慢生活想必已经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要不然,全国人民也不会将成都评选为全民赚钱时代最“闲适”的的城市。有这样心境的城市,还是令人仰慕的。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一点钟了。来到寺里的素斋房本来想点一份很著名的素豆腐,工作人员告知早已售罄,只得另点了一份4元素餐。一碗饭,一碗素菜。素菜有白菜、竹笋、木耳。稀饭很稠,而且免费。这样很快填饱了肚子,精神抖擞地来到人民公园。

成都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 1911年。公园内有梅园、海棠园、大型假山等景点,是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地方。公园内显著位置耸立有一座辛亥革命保路死事纪念碑,是1914年民国川汉铁路总公司为纪念保路运动死难烈士而修建的。远处有一座亭子,亭子里有狂草书写的“金水溪”石碑,转过去背面是有着成都护城河之称的金水溪。

这座公园如同每个城市“老牌”的开放式公园一样,里面大都是休闲娱乐的当地市民。有引吭高歌欢的老年合唱团,有健身、漫步、打太极的,有独自发呆的、吞云吐雾的,更多的是公园茶馆里喝茶聊天打牌的人群。据说人民公园之所以出名,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园内的鹤鸣茶社。都知道成都人日常除了刷火锅打麻将,喝茶也是每天的必修课,人民公园的茶馆自然生意火爆。鹤鸣茶馆一年四季就没有淡季的时候。成都全民饮茶的壮观场面在这座公园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座著名的茶馆旁边还有一个同样著名的百年老店“钟水饺”的总店,美味自然不必多说,其性价比也是很高。除了鹤鸣茶社之外,公园里还有一处少城苑茶庄,据说比鹤鸣这边安静一些。这座公园里面还有一个恋爱角,据说很有特色。只是我单身一人,不好意思前去“游览”,只好找寻这有名的茶馆“耍”一下。

作为成都最老的传统茶馆之一,鹤鸣茶社迄今已近百岁。这处露天茶馆一直是老成都最具传统人文气息的场所。

一进茶庄,就被这千人喝茶的阵势震撼了。茶庄内有几棵参天梧桐树,老式竹椅木桌有序、错落地分布在公园的各个角落。茶庄铜质的老茶壶虽然已添换了无数个,但依旧没使用现代电加热水壶。鹤鸣茶馆的走廊、凉亭都是传统的川西建筑风格。茶客们或手持盖碗茶具慢慢细品,或摆龙门阵,或打牌聊天,或看报嗑瓜子。茶客们还能去社里出售茶叶和零食的小卖部,买点瓜子、花生等"零嘴儿",一边喝茶,一边享用。茶庄旁边就是成都名小吃钟水饺。里面的服务员可以把你点的所有菜品、小吃,很快送到你的茶桌上。你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吃零食、吃卤菜、吃各种各样的面食,就那么边吃边喝,边喝边吃 ,度过你舒舒服服的慢吞吞的时光,巴适得板。

里面的消费还真的是比较平易近人,鹤鸣手工毛峰16元一杯,西湖龙井26元一杯,碧螺春和铁观音都是20元一杯,菊花茶13元一杯…我要了一杯碧螺春加上一碟花生,便坐在角落里预备体验这慢时光的午后时光。

我在人声鼎沸的茶铺里寻找座椅,如同大海捞针一般艰辛。喧闹的声音夹杂着人们聊天时喜怒哀乐的音符,令人感慨这大千世界的市井百态。然而这靠近公园人工湖边的位置早就座无虚席。我只得在一处遮阳伞下寻到一张桌子坐下来。没想到这服务员很快就寻踪而来!(我都不知道他的眼里这么好!居然能在茫茫茶客中准确无误地将茶食送出去!)在我面前放了两个碟子,一个用来装零食,另一个是用来装剥出来的花生壳之类的垃圾。每桌一个热水壶,服务员告诉我,喝完杯中茶,便可以自己添水再泡。

眼前到处是成都人民畅快 “安逸”的生活画面:喝盖碗茶、吹壳子、吃面、吃钟水饺、嚼五香花生米、打盹儿、看手机、看报纸…茶馆里除了有采耳的手艺人,还有捶背的,手艺师傅通常肩上挎着一个小箱子,里面装着各种小巧工具。一些茶客边喝茶边享受掏耳师傅的技艺;一个角落里“耍”扑克的爷孙俩玩性正浓;光膀子的爷爷翘着赤脚悄然安睡;二个闺蜜悄悄地交头接耳…放眼环顾,周围都是惬意、自在的人群,似乎一杯茶一下午,每个人总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最舒服的日常生活状态。

我盯着手中的茶杯,眼见着杯中随温度上下蹁跹沉浮的小嫩芽儿,并没有“耍”茶馆该有的气定神闲,只是感叹这悄然流逝的光阴!这时间非但没有“慢”,却如箭一般稍纵即逝了!想着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逛春熙路、大慈寺、太古里,便没有心绪在茶馆里 “耍”下去。对我这样的游客来讲,恨不得挤出时间多看几个景点,绝没有脚步慢下来的时候。于是我连杯也没有续一下就“独上西楼”,看了一会川剧变脸,赶快坐地铁到春熙路了。

这公园里一整圈逛下来,我的成都“慢生活”大概也就过了半个多小时。

提起成都的春熙路,就像说到重庆的解放碑、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网上有句“不到春熙路,不算来成都”的流行语,大约说出了春熙路在成都的地位。

春熙路得名,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的典故,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作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并不是如北京王府井或者上海南京路那样的一条笔直马路。当地人口中的春熙路并不单指名称中有“春熙”二字的街道,比如春熙北路、春熙南路、春熙东路、春熙西路,它通常还包括正科甲巷、小科甲巷、暑袜北街、暑袜中街、北新街、中新街、荔枝巷、青年路、横九龙巷、城守街、联升巷等许多街巷,此外还包括红星路三段隧道上方的步行街以及春熙路附近的三圣街和龙王庙正街。春熙路主街交汇处就是著名的中山广场,广场因屹立着孙中山铜像而得名。广场北口还有用花岗石雕制而成的成都风俗浮雕艺术墙,描绘了唐代成都的庙会、花会、灯会、采桑等各个景观。

春熙路上集中了很多大型百货公司以及各种品牌专卖店,众多中华老字号成都名小吃。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龙抄手这些名店都聚集在春熙路上,这里还聚集了诸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哈根达斯、星巴克这样的洋快餐店、咖啡厅等。春熙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气旺,因为这个商圈里不但有奢侈品更有小百货,各种档次丰俭由人,各种品牌专卖店和大小商场经常有品牌折扣活动,就是在普通日子,这些商场的物价也比较接地气,这自然比那些“高大上”的 “国际购物中心”之类的场所更吸引人。

如今的春熙路不仅是传统的春熙路商圈,更是包括了附近的IFS、太古里、晶融汇在内的成都最繁华的综合性商业圈。春熙路、IFS和太古里这三个地方同属大春熙路商圈,它们从地图上看也是连成一条线的。春熙路地铁站位于三者之间,春熙路向西,IFS在中,太古里向东。这三个地方互联互通,如今成为成都最时尚的商业坐标。

本来想先逛太古里再去国际金融中心看“进击熊猫”,最后去大慈寺,但是担心寺庙5点关门,于是临时先去大慈寺,等出了寺庙再逛街,正好看夜景。

太古里商业街旁的大慈寺始建于公元3至4世纪的魏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唐玄宗曾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唐宋时盛极一时。据记载,名僧玄奘20岁时就曾在此受戒、讲学,寺内如今建有一个规模不大的玄奘纪念馆。因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且高僧辈出,自古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此后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皆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及藏经楼等建筑,两旁有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如今的大慈寺虽然失去了鼎盛时期的宏大规模,但依然保持着巍峨的殿宇,参天的古树和旺盛的香火,成为成都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处不朽象征。

这处隐于闹市中的佛门清净之地,像极了“大隐隐于市”的故事。真正的属于一处“喧嚣尘世里的清静世界”。这里属于城市中心,是成都最繁华、最喧嚣地带。一边是千年古刹一边是时尚的太古里,令人生出穿越之感。攻略里曾经介绍大慈寺内设有素斋,里面还有一个大慈茶社、棋苑。在寺庙外的我就暗想,如果时间充足,在茶社里吃叫上几个素饺,再搭配罗汉面吃二口,然后到下棋品茗,绝对会产生出一种古今融合的的惬意,也一定会为这一墙之隔的不同生活态度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忙里偷闲的心境总是令人向往、渴望的。

进了寺庙,只是一个脚步,一个转身,瞬间便远离了门外纷扰的世界,心灵也登时安静下来。

首先看到的就是山门上方写有“古大圣慈寺”的石匾。这匾高约70厘米,长约3米,为红石雕刻而成,落款光绪六年,为四川按察使黄云鹄榜书;距今已有120多年,为大慈寺一宝。其两旁各有一小石匾,分别刻有“真解脱门”、“大光明路”字样。

后面的三洲感应殿有韦陀护法,两侧还颇有创意地布置了一排卡通版的十二生肖,为古老的寺庙增添了喜庆、诙谐的气氛,充满了天真童趣。

除了刚才说的一宝,据说大慈寺还有两宝,那就是大慈寺各殿壁上的各种如来佛像、天王、明王、大神将像、经变像等,宋苏轼曾将其誉为“精妙冠世”。据说该寺曾经的大小数百尊铜佛、石佛中也曾经有二尊铜佛传至现代。只是有一尊已经毁于1927年;这另外一尊就成为保存至今的“孤本”。

现在的大慈寺院落内耸立有两座高大石碑。石碑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底基,中间为一圈狮子石雕,上部分为狮子高高托起的莲花台。这应该属于这座古寺难得一见的文物的一部分了。

再往里走就是正法眼藏殿。这殿堂内供奉的是娑婆三圣。三圣中释迦牟尼佛居中,两侧为地藏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再往里走便来到大雄宝殿。这大殿也称“觉皇殿”。“觉皇”指释迦牟尼佛。 “大雄”二字其实是佛的德号,“大”有包罗万象之意,“雄”则为震慑群魔鬼怪的意思。

这边继续前行来到藏经楼。这是一座峡石为柱的两层建筑,飞檐翘角,气势宏伟。一层为说法堂,二层为三藏全经。前面提到的其“一宝”中的字画文物及精美绝伦的壁画据说皆珍藏珍藏于此,然而我问了寺僧,都说没有壁画和那尊铜佛。只有一些名人字画罢了。如此看来,旅游宣传上所介绍的那些“三宝”之类的只是个令人唏嘘的传说了。反正这次专门入寺睁大眼睛寻了一遍也没看到苏东坡赞许的哪怕一处壁画。而那尊解放后保存下来的“硕果仅存”的铜佛看来也是子虚乌有了。

这古寺当然也有令人惊喜的发现。藏经楼后有一棵开满黄色花朵的曼陀罗花树,这使我大开眼界。也许是因为从前观寺总是步履匆匆地走马观花,除了古建筑和宗教文物,绝不去留意寺院的花木,以至于没有见过这同佛教传说有关的树木,起码这是我见过的第一座栽种有曼陀罗花树的寺庙。一位僧侣告诉我,曼陀罗在佛教传说里代表了一切圣贤功德的聚集之处,又称“坛城”;但曼陀罗花本身带有剧毒,触碰之后会有生命危险。 我点头称“是”。就那么仔细观赏了一会儿,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株曼陀罗花树。

出了大慈寺忽然感觉有些眩晕。大约是因为我刚从寂静之地返回了滚滚红尘,被这车水马龙的“十里洋场”迷惑了双眼!回首身后的大慈寺,远望天边那直刺苍穹的摩天巨厦,眼前红色的砖墙与远处线条流畅的林立高楼产生了繁华与简朴、时尚与传统的强烈反差对比,给人以鲜明而又横扫一切的视觉冲击力!这矛盾又和谐的冲撞是那样充满力量,又是那样令人感慨不已!这里的红墙没有故宫的庄严,却带着这座城市悠闲、洒脱的气质。川西风格的太古里和清代的寺庙搭配出兼并古今的融合感:这座悠久历史的寺庙,这繁华依旧的大道,这城市各个角落散发的华丽气质,都化成了这清静与喧闹共存一隅的曼妙画卷!这样的场景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成都的潇洒包容的城市个性,一方面也如一处生动的警示地标提醒世人:即使身处意乱情迷的纷繁世间,内心也要保留一片清静的空间独自思考,不要被花花世界的表象所迷惑。

漫步在高楼林立的步行街,突然遇到一片素色瓦房的建筑。原来这就是太古里!

太古里全称是远洋太古里。“里”在成都当地解释为“巷子”的意思,与江浙地区的弄堂有点相似。在太古里的墙壁上可以看到成都市的地理坐标,北纬30°39′,东经102°04′。在愈加拥挤而不断向高发展的都市中心,整个太古里以大慈寺为中心,保留有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再融入2-3层的独栋建筑,保留出一片低密度开阔空间。这些低矮建筑都刻意保持了复古风格。这里相邻建筑的二层大都用廊桥连接起来,按照方向不同区分为几个大区。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配上现代落地玻璃幕墙,简洁明了又和谐融洽。在阳光、鸟语、花香同艺术气息的渲染下,这些质朴素雅的成都特色巷道同与国金大厦的高楼建筑错落有序排列,古色古香的商铺与现代化的CBD中心对比交融,代表现代商业经济的太古里与代表传统佛教文化的大慈寺,在成都繁华地带完美展现了“时空交错之美”:红墙内是信仰的净土,红墙外是物质与俗世的乐园。极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经过“撞击”后释放出和谐完美的气韵,行走其中,充分感受到安逸闲适的成都style。

红墙、黑瓦、青石板的太古里就是复古与时尚的大集合。纵横交织的里巷,处处都是带有成都气息的巷道与店铺。风格开敞自由的太古里各处还摆放着由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专门定制的 21 件充满想象的艺术品,使这里洋溢出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的艺术气息,充满了一种朝气蓬勃、厚重而又不张扬的魅力。

在太古里,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内部已不再是茶馆小吃,取而代之的是酒吧冷餐、世界名表、服饰、化妆…琳琅满目的店铺橱窗几乎包罗了全球主要的著名品牌。“快里”以众多独栋或复式店铺打造出国际品牌为主角的展示空间,除了普通大牌就是奢侈大牌,只是天文数字的“国际”价格着实令人叹为观。“慢里”是围绕大慈寺的慢生活流线定制的以“美食”为主的“惬意休闲”的生活里巷……

慢里除了各种富有创意的特色餐厅,最令人流连的就是那些与众不同的书店。

方所书店被誉为中国最“高逼格”的书店。它坐落在一栋朴素里巷的负一楼,充满工业古典的气息。这里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单纯书店,里面的书籍不但涵盖面非常广泛,而且包含服装、饰品、咖啡的消费展示,是一处极具现代设计感的文化场所。书店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各种设计师品牌的服装和一些时尚艺术品的展览。顾客在这里可以来杯咖啡,捧一本前卫小说,坐在椅子上静静享受一个慵懒闲适的下午时光。这样的“书店”虽然看上去有些“本末倒置”,但却是全民浮躁的社会里,躁动心灵的一处最佳栖息地。

从方所拐个角就能看到另一处“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同方所一样,这家书店也在负一层,装修清新素雅大片明信片墙是该店的独特标志。书店的业务当然也不是卖书,而是主打“寄给未来”业务:你可以将寄给亲友或自己的明信片放在写有不同年度的邮箱或标有日期的格子里。店员会在指定的那一天,将你事先标注的明信片寄出去。这颇有些“后现代”气氛。当然,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是寄明信片,而是在这里“开眼界”后看看书喝个下午茶,顺带窥视一下周围的人们,观察这里究竟有几个是真正给未来留下一张明信片的顾客!大约在很多人眼中,这些寄明信片的人应该都是有许多秘密的。想象着你惬意地坐在椅子上,观察那些即将寄出明信片的男女的神情或者想象他们心中神秘的想法,自然也是一种打发无聊时间或者寻找生活灵感的绝佳渠道。

夜幕湛蓝,华灯初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游走在典雅玲珑的古风建筑里,亮丽和优雅,现代和过去完美对接,你会莫名觉得这里有几分日本京都的味道。成都的时尚男女们对各种潮牌似乎有着朝圣般的热情。他们流连于奢侈品牌门店和小资情调的精品店商铺,一副“今天把一年收入都消费了也没关系,明年再挣就可以了”的心态。熙熙攘攘的人群、欣欣向荣的奢侈品商店、小汽车保有量全国第四的记录,无时无刻不在证明这座城市西部时尚之都的地位。

提到太古里的风景线,摄影师们决对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元素。这里总是有很多专业摄影师白天黑夜地“守株待兔”,抓拍匆匆而过的俊男靓女拍个不停,用以制作“西部时尚前沿”的资讯。除了这些“星探”,太古里各个角落永远少不了拍摄抖音的老老少少、天南地北、男男女女的网红。用“过江之鲫”来形容他们绝不为过。太古里广场上的音乐喷泉也总是吸引着大群游客。当水面的蒲公英被一道金色光带串联,瞬间带来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感。水中静立的蒲公英光球,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柔和的光彩。远处,水晶球,星星拱廊,光之树在东里,西里,中里和各个广场上熠熠生辉,将这处中西、古今元素糅合而成的里巷汇聚成一处充满华丽气氛的成都版“欢乐今宵”。

说成都金融中心,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地方。但是一说起IFS,或者说起外墙上那只向上攀爬的大熊猫,那就无人不晓了。这熊猫已经成了成都地标,远比这个IFS金融中心要响亮得多。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包括了五星酒店、写字楼以及品牌商业地产,也是西部城市最具影响力的商贸中心之一。中心由四座塔楼及裙楼组成 。每座塔楼各50层 。裙楼的外立面被打造成一个个突兀的盒子,这些“盒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带给人一种现代而又传统的意境。在顶楼天台层,这些“盒子”竖立在天台上,分割出一个个零售空间。IFS建有特色古迹广场,包括唐朝的水利系统和宋朝的马道。商业楼的每个入口都有以社区为中心打造的设计空间,营造出市民随意休闲的气氛。中心内部则满布国际潮流名店、影院、美食,总之吃喝玩乐一条龙,只要你有实力,完全可以在这里足不出户地舒舒服服地待上一生一世!相比成都那些古迹景点的历史感,这里则是完完全全彰显了一个摩登时尚的新成都气息。

对于崇尚简单的我来说,中心各处的奢侈品店丝毫激发不出一星一点的火花。到这里同著名的爬楼大熊猫近距离接触,倒是我今晚最大的心愿。

这只名叫“滚滚”的爬墙大熊猫是在IFS国际金融中心大楼的7层,如果想要看到大熊猫可爱的正脸,那就要坐电梯去7楼的天台上与它会面。

从太古里走到国际金融中心,从楼下望上去,只能看到爬楼大熊猫的屁股!怪不得成都人调侃在此处约会,就说“屁股底下见”,果然“有的放矢”。

直接从一楼登上跨层扶梯直达顶楼平台。结果在露天广场平台上意外发现了几只“机器猫”之类的创意雕塑。非常可爱。原来这裙楼顶部就是一座“空中花园”!园内设有展出先锋艺术作品的雕塑庭院、艺术展览馆以及露天花园餐厅,使这座商业化的场所充满了一些人文艺术气息。成都文创闻名全国,看来也是名不虚传。

此时的平台上虽然没有“人山人海”,却也是“站无虚席”。原来这么多人都同我一样,没有丝毫购物的念头,只想来一睹这只常年爬楼熊猫的风采!这只趴在IFS的大熊猫,从底下往上看似乎还蛮小的,但实际上它有五层楼那么高,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熊猫”。如此巨大的熊猫,真不晓得他当初是怎么一步一步爬上人家七楼顶层的!

终于看到了“滚滚”棱角分明,憨厚可爱的脸庞。几乎每个人都对这大大黑眼圈的家伙发出兴奋的惊叹。因为能拍到大熊猫的正面,大家便排着长长的队伍,争先恐后在这里不厌其烦地拍照留念。专门维持秩序的保安告诉我,现在是晚饭时间,拍照的人还不算多,平常要想同熊猫合影,非得排上二个小时不可!

原以为这样有序排队或许能很快“靠近”心中的偶像,但是排了一会发现,每个人排到拍照后都很“磨蹭”。他们左右上下加各种花式表情的拍摄总是意犹未尽。我只好实践“断舍离”的理念,离开远一点的位置拍了几张熊猫照片便离开了。因为今天逛到现在,我的肚子早已饿瘪了!再这样下去,估计还没有排队到“滚滚”跟前,我自己得先滚到医院去了。

在附近吃了一份夫妻肺片加一碗龙抄手后“信马由缰”地漫步,我居然鬼使神差地又踱到了IFS!又站在了大熊猫的脚下!

我仔细地端详着巨大的“滚滚”:调皮的熊猫常年趴在这豪华的高档商业楼墙上,丝毫没有任何的突兀,却给这浓厚的商业地标注入了一丝活泼和喜庆!怪不得人家说成都人会享受,会创意:你看这各个角落雨后春笋一般的茶馆、麻将馆,哪怕是寺庙也有它们的身影!你看这空中弥漫的火锅味儿; 似乎半夜三更都有爬起来吃火锅的!你看春熙路那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的人群,似乎成都人都是不用上班似地!你看这大慈寺周围,非弄出一个三里屯一样的太古里!还是磨合得那么般配!就连这IFS楼上的大熊猫,也亏它们想得出来,一趴就是多少年,撅着屁股累也不累。

这就是成都嘛。所有城市的人们忙着“压力山大”地赚钱,人家却忙着生活,而且是慢生活、安逸的生活、闲适的生活!

成都人不紧不慢地“耍”这“耍”那:耍茶馆、耍麻将,耍熊猫,耍火锅,耍朋友、耍公园、耍山耍水、耍寺庙……万物皆可耍。这座可以慢慢“耍”的城市,周身就是市井、休闲、洒脱、时尚的气质!这里万般不缺,人杰地灵,而且物价适中,你我皆可以来这里从容不迫地慢慢“耍”一回!

司马相如、卓文君在成都耍过 ;杜甫来草堂耍过;薛涛来浣花溪耍过;李白、苏东坡来成都耍过;连唐明皇都不远万里地从长安来这儿耍过呢!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成都等你来玩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