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叔与妻子在中大经营修鞋摊已三十多年。

近期,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要求几个小商铺搬迁出校园的消息,迅速刷爆了中大学子的朋友圈。

由于新的校园规划,校内几间提供廉价便利服务的私人小商铺即将搬离。中大一些学生听闻消息之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学校表达难舍之情。他们认为,校方此举不仅影响了师生们的便捷生活,对在校已经二三十年的摊主来说,更是可能影响其生计来源。

一些学生强烈建议校方,将现有的校内小商铺视为需要改造升级的生活服务功能区,而非简单地清除。他们呼吁校方“小心呵护那些漫长历史中生长出的人情与文化”。

对此,5月30日,中大党委宣传部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学校已经接到来自学生对此事的诉求,正将建议纳入考虑,与各方协调沟通,但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

“修鞋摊已融入中大校园文化”

5月中旬,中大校园东区的修鞋摊摊主李大叔收到学校的一纸通知,通知称为进一步建设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学校需要对校园内像修鞋摊这样的临时摊位进行清理,清理后恢复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

根据这则由中大总务处和综合治理督察办公室发出的整改通知,李大叔和妻子需要在5月底前搬离中大。

受此次校园新规划的影响,被要求搬离的小商铺包括中大康乐园男、女生宿舍门口的两个修鞋摊,还有眼镜店旁与女生宿舍131栋侧的两间自行车铺。

这则通知令一些中大师生感到意外和揪心。在他们看来,这些便利的平价服务点,扎根校园二三十年,早已成为中大社区的重要部分。听闻消息后,他们纷纷向学校提出建议,为这些小商铺“求情”。

5月26日,中山大学校园媒体“中山青年”发布文章《“我们就像中大的家里人一样”:李大叔夫妻和他们的修鞋摊》,讲述修鞋摊李大叔和妻子1983年“落户”中大并扎根33年的故事,表达中大师生与修鞋摊之间的浓厚情谊。文章作者署名为“中大青年”学生记者。

文中写道:来修鞋的不只中大的学生,周围的居民、东区的老师都是这儿的常客。说起一些老顾客,李大叔有些得意,他刚来时在中大读书的学生,现在40多岁了在学校里任教,“白头发都长出来了,还来找我修鞋”。

文中也也描述了修鞋摊于中大的意义:于不少中大人而言,它解决着日常琐碎的需要,也是茶余饭后谈笑风生的地方。如果在鞋摊前坐上一个下午,你会在李大叔朴实的手艺,保安、老教授和居民阿姨平和的家常中看到一个洗尽铅华的中大。而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三十多年。李大叔的修鞋摊早已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融入几代学子的大学记忆里,也融化在中大校园文化的底色中。

文中还提到曾经校方与修鞋摊的融洽共处:鞋摊的阿姨回忆起30多年前曾经为了摆摊在学校东躲西藏的经历,直到有一天让总务处的王处长看到了,“他让我们不要跑,说学校里都是穷学生,需要我们在这里修修补补的,他还告诉我们怎么去总务处申请。”因为这句话,李大叔夫妇在中大安顿下来。这些年,凭着两双修鞋的手,他们把一双儿女送上了大学。夫妻俩还一再强调,这都要感谢中大西区的老教授们教会了他们好好培养孩子。

然而5月28日,“中大青年”的这篇报道已被删除。

中大曾因学生意见保留修车店

随着上述要求小商铺搬离校园的通知影响不断发酵,更多议论声从中大校园中传出。

微信号“康乐村疯人院”近日发表文章《中大学子致校长|为什么我们坚持留下修理摊》,提到校园面貌的整改不应以关闭校园内的便利服务铺位为代价,这些修理铺对中大社区的良性运转意义重大,它们的存在和学校当前的整改目标也并不冲突。文章作者自称是“关心中大校园和中大发展的学生”。

中山大学关于清理钟表摊位、补鞋摊位的通知。

该文认为,这些简易的修理铺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这些看似平凡低微的工作,对于维系这些修理铺师傅的家计意义重大。而这些师傅最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在中大营业,已经为中大学子服务了数十年,是中大共同体极其重要的部分。“作为心系康乐园的中大学子,我们呼吁校方能将现有的校内铺位视为需要改造升级的生活服务功能区,而非简单地被当做需要清除的障碍。”

该账号近日的另一篇相关文章《退回到1999年,中大如何“拆除”修车店》,则指出“这样冰冷的行政命令并不是中大校方对待小商铺的一贯传统”。

1999年中大校方关于拆除修车店的批复。

文中提到,1999年,中山大学需要建一栋新宿舍楼,即现在的134栋,当时的一间修车店同样面临拆除的命运。但它最终却得以保留,这得益于后来学生与校方的主动联动。

“积极的学生通过电话、写信把需求反映到学生会,学生会经过调研拟写了一份报告给学校‘企管办’(相当于现在总务处的综合治理科),企管办杨晓光老师又向副校长刘美南请示。”文中说中,“刘校长回复:1、今修车店影响基建,学校确定此店要拆除;2、可在东区其他地点建新的修车店,地点可由团委提出意见,我们再一起商定。最终,在学校团委批复下,由总务处出钱,在131栋旁建了现在这个临建房(非违规建设),从而让修车店继续在中大落脚。

2016年5月27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彭晓芸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大的治理,不应当背离广州这座“公民精神”深入人心的城市的基本理念,“广州的城管相对来说一直比较文明,能容忍一些小摊小贩的存在。”

她说,一个好的大学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干净整洁,还应有便利的生活设施与多元包容的文化。“况且,这个摆明了就是不仅不影响师生生活,还方便师生。搬离通知下发前,征询过师生意见吗?”

对于中大一些师生期待的“小心呵护那些漫长历史中生长出的人情与文化”,5月30日,中大综合治理督察办公室工作人员称不便接受采访,而中大宣传部则向澎湃新闻表示,学校已经接到了来自学生对此事的诉求,正将建议纳入考虑,正在协调沟通,但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