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国之“基”,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国家”,而优良家风则谱就国之“魂”。在海丝文化的浸润下,历经世代传承,刺桐古城孕育了一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家+文化”。鲤城微事重磅推出“家在鲤城”栏目,从家出发,讲好 “身边故事”,铭记优秀家训,传承良好家风。

【家在鲤城】第三期

拨动时光的修表匠

坚守正在消逝的老行当

沿着中山南路一直走,在侨光影剧院旁有这么一家店,店面不大,招牌也不亮眼,两个玻璃柜,里面七零八落地摆放着手表的各种零件,再加上几个板凳,这就构成了黄建溪的修表店,店虽简陋,父子俩一人一柜的画面却十分温馨。

“小时候看他修表,那么小的零件,在他手上转着,觉得他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黄建溪可能不知道,在微博上竟也流传着自己的“传说”,而他经营的这家修表店也成了老泉州人记忆的一部分。

技艺传承 一家三代修表匠

头埋进玻璃橱柜,一只眼睛眯着,一只眼睛带着专用的放大镜,死死地盯着左手的手表,右手拿着细小的镊子,不断调试着手表,黄建溪修手表时神情如此专注,仿佛玻璃橱柜外的世界与他毫无关系。

从事钟表维修行业40多年,黄建溪从一个青葱小伙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溪师”,而他的父亲黄树德也是一个修表匠,曾在南安洪濑开过修表店,技艺享誉四方。“我20岁开始跟着我父亲学修表,那时候手表可以说是‘奢侈品’,所以当修表匠也挺骄傲的。”学有所成之后,黄建溪先是在国营店从事钟表维修,上世纪90年代后,他在中山南路租下店铺,开起了自己的修表店,经历了几次店铺的变更后,搬到了现在的397号,尽管店铺一搬再搬,修表利润越来越单薄,但是顾客们总是第一时间找到这对还在坚守修表行业的父子。

如今,黄建溪因为身体缘故,每天只在上午来店里帮下忙,他的儿子,今年33岁的黄铭衔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家里的第三代修表匠,也成了修表店的新主人。

静心专注 坚持“手工打造”

“这样的表你一定要认真拆一遍,不要搞不明白,一直拆,到最后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尽管儿子早已能独当一面,但黄建溪时刻不放松对他的教诲,他告诉记者,修表辛苦又枯燥,唯有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修表匠人,所以在教儿子黄铭衔时,他下了很大功夫来打磨儿子的“心性”。

黄建溪盯着铭衔修表

“刚当学徒那会,玩伴一吆喝,他就跟着跑出去玩,我只能满大街去把他抓回来,强迫他坐下来学,店里这么多的老顾客,必须得有人接着为他们服务。”为了让儿子能静下来,黄建溪采用了最笨拙、最直接的方法——盯,每次他都坐在一旁,全程盯着儿子看他修表,有时候一盯就是大半天。“小时候贪玩,觉得修表很无聊,现在长大了,觉得修表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自己的一份事业,所以心慢慢就静下来了。”讲起这些过往,铭衔害羞地挠了挠头。

修表是个精细活

坐得住还不够,修表可还是一个精细活,店里摆放了不少老时钟,甚至还有上百年的日本钟,“这些时钟年代太久远了,根本找不到配件,像车芯这种配件只能靠自己打磨,”黄建溪告诉记者,要想配件精准,严丝合缝,就得一点点磨合,来不得一点急切,这也是修表匠的必备技能之一,如今,黄铭衔在学的正是如何手工打造配件,“只有会做配件才能保证修表的水平,否则一旦遇到配件工厂停产的情况,你不就束手无策了?”黄建溪说道。

用心待客 传承诚信家风

“做维修服务行业最重要的便是诚信,哪里坏了,就修哪里,绝不能偷工减料,漫天要价。”这是老父亲对黄建溪的嘱咐,也是他对儿子黄铭衔的教诲,“对于自己修不好的表,铭衔会跟顾客说放着让我老爸来,并不会随意敷衍顾客。”说到这,黄建溪对儿子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黄建溪耐心地向顾客解释修理情况

“有些地方修表技艺不好,要么借口说完全修不了了,要么就说得花大价钱买配件,但是把表交给溪师,我就很踏实。”采访过程中,记者巧遇了从南安特地赶过来的陈女士,她特意将一块老式的“梅花牌”送来维修,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良的信誉,不少外县市的人也和陈女士一样,不惜驱车百里到黄建溪店里送表维修,或者是托人带来修理。

对表用心,对客人也十分体贴,如果有些行动不便的老客户送表维修,黄铭衔还会将修好的表亲自送上门,“你用心对待客人,客人就会对我们放心,修表行业,靠的就是信誉。”铭衔笑着告诉记者。

“对这一传统行当,年轻人总有些新想法。”黄建溪说,现在有少数年轻人学着给手表换表带或装电池,但修表技艺鲜有人学的,希望能有年轻人将这一传统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半个世纪的坚守,黄建溪用手工修复了无数的表,而铭衔也在父亲的教诲下,渐渐褪去青涩,承担起了传承这门技艺的重任,在那一方小小的玻璃橱柜中,黄建溪父子共同埋头修表,沉浸一个又一个小小的表盘上,打磨着一个又一个精细的配件,他们不仅是时光的守护者,更是修表这一门手艺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