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回味廊坊(廊坊市手表专卖店浪琴)廊坊钟表维修,
60后到90后不同年代的廊坊,哪个唤起了你的童年记忆?
廊坊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300年,廊坊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种,创造和延续着人类的文明。4000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里的“安墟”就是今天的廊坊市安次区。如今的廊坊位居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更是有着“京津走廊明珠”和“连京津之廊”之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廊坊变得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但这已经不是我们记忆中的廊坊。那些斑驳的印记,正在被一点点的吞噬,那些曾经的美好而今化作无尽的遗憾……时光荏苒,廊坊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和豪宅别墅,大家住在一个小院子里或者一条小巷子里,邻里关系总是那么和睦,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充满乐趣。在这座小城里装不下的依然是我们满满的回忆。在经过历史的洗礼之后,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时的风景建筑及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交织成流动的画卷,将我们带回到那段淳朴的岁月……
走在廊坊60年代的街头,没有如今的高楼林立,街道上也没有汽车拥堵,最多的就是奔跑在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冬天都穿棉袄棉裤,无论胖瘦,人人臃肿,看上去身材都差不多。脚穿一种叫“懒汉鞋”的布鞋,十分流行。这种鞋廉价、方便,松紧口,提上就走。还有就是条绒面的五眼棉鞋,俗称“北京棉”,区别在于鞋底。和“懒汉鞋”一样,白塑料底最流行,下雪时孩子走路爱打“出溜滑”,这种鞋脚感特滑溜。
(1959年廊坊一中学生在太平桥旁合影)
口罩是当年的重要装饰。把口罩塞进上数第二和第三个扣子之间的上衣里面,带子留在外面,这是一种不容忽略的时尚标志。那个年代,口罩带子竟成为一种最时髦的点缀。6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已穿一种前翻一字领、小西服领、上肩、五个扣的布上衣了。这种衣服曾被称为“迎宾服”,大概是因为它可以用作接待外宾等重要场合,与当年男人的布面中山服相比只有领式和口袋儿上的变化。这种所谓的“迎宾服”,不罩棉袄时也可作春秋两季的外衣。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提供)
现在,我们回到了70年代,这时的廊坊几乎没有楼房,偶尔一两栋也不过两三层高。放眼望去,都是一间间的小平房。西大街曾是安次县廊坊人民公社、廊坊镇革委会驻地。这条街西头从菜豆庄村起,东至廊坊火车站天桥与南大街北口连接。街道两侧,建有廊坊镇税务所、卫生防疫站、生产资料门市部、副食品店、西大街居民委员会等。1975年,廊坊镇革委会迁移到解放道小廊坊街道办事处辖区。
(图为1970年的城区北大街)(胡增武 摄)
南大街南起大庆道(今光明西道),北与西大街东口相连,是廊坊镇天桥西街道办事处所在地。邻街有西域斋糕点店、钟表修理、自行车行、修锁、修鞋、理发等门市摊位,是经商争占的进财之地,更是当时相邻大庆道县交通局、廊坊地区锻压厂、柴油机厂、纬编厂等单位职工购物进食的必临场所,曾为繁华热闹之地。廊坊市人民医院建院之初它并不在新华路,而是在固安县牛驼镇,直到1970年才搬迁至廊坊。
(图为城区南大街与西大街交汇处)(胡增武 摄)
小时候的生活中少不了的是各种票证,就凭票买过猪肉、花生油、面粉、挂面、大白菜、啤酒、鸡蛋、饼干…….似乎,那个时代的生活中所需的一切,都需要用票来搞定。都经历过拿着小板凳到邻居家里“蹭”电视看的时光,后来家里有了电视,邻居家小孩子还从阳台玻璃的反光看这家电视上放的《射雕英雄传》。那时的人们,都穿过绿军装、白胶鞋,背过军绿书包、军绿水壶,脖子上是皱皱巴巴短得不能再短、只要3毛钱一根的红领巾,脚上是五颜六色、经常会有补丁的尼龙袜子,穿旧发黄的白胶鞋我们可以用白粉笔让它重放光芒,短得不能再削的铅笔他们可以用废纸卷接长再用几天……
上世纪80年代的廊坊,路就那么几条,质量也不好,没有正经八百的柏油路,载重汽车都没法上路跑。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一点点刨开,这些艰苦的旧事,感觉在他们抡下镐头的那一刻让这个城市变鲜活了,在汗水滴下的那一刻变生动了。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廊坊地区工商部门,在廊坊城中村小廊坊东侧,租用百余亩土地,建起了一处集商贸、休闲于一体的“东安市场”。当时市区人民公园的地界上还是一片菜地,夏天菜长得特别好,绿油油的,形势喜人。
(图为1984年建成的廊坊百货大楼)(胡尚贤 摄)
那会儿最时髦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它们常在小小的弄堂里或风驰电掣或东倒西歪,铃铛儿丁零丁零地响。年轻人把脱了漆的破车改装得面目全非,又古旧又摩登,在空旷处一拐一拐地玩着花招,搅扰着四邻的心。那个时候流行吃一种方便面叫做小当家,我们就可以把里面的水浒人物拿来赌了,就不用赌那些更小的人物公仔了。
(图为1984年,城区和平路光明东道交口南)(胡增武 摄)
课间和放学后男生们喜欢斗鸡,滚铁环,跳山羊,丢沙包,打宝,打陀螺,弹珠儿,拍画片,还有用自行车链条做成的火药枪,女生们则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丢手绢,抓子儿,翻花绳,玩得不亦乐乎。女孩子们踢的毽子是用铜钱和鸡毛或鸭毛做成的,常见的有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那时的夏天,虽然也有吊扇和落地扇,但是到了晚上大家都搬上竹凉席在外面露天而睡。虽然蚊子很多,可身边往往有妈妈或奶奶帮着用扇子扇风,所以在满天的星光中总是睡得又香又甜。
(图为上世纪80年代廊坊最长的胡同——北大街振德胡同)(刘建春 摄)
转眼间我们来到了21世纪。2007年11月,百货大楼被拆除重建,变成了现在的天利得益大厦。百货大楼或许是目前新华路上消失的地标里年代最久远的一个了。而除了百货大楼新华路上的华联商厦还有多少90后记得。
说起现存的新华路上最老的地标,或许就只有明珠大厦了吧。九十年代初,明珠大厦落成营业,至今已近30年。但30年的风雨,也没能吹去它的光芒,现在的明珠大厦看起来依然崭新如初,让人想象不到它当年的样子。
人民公园始建于1990年,是廊坊市中心规划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落成之初,是收取门票费的。忘了何时起,人民公园免了门票费,对外开放,近些年,公园内又加装了各种健身器材,铺设了塑胶跑道,供大家锻炼。
记忆中,京客隆的开业似乎是2002年左右,彼时,它似乎是廊坊第一家大型超市,而底商的麦当劳也是廊坊第一家快餐。十几年后的今天,每逢节假日,来这里购物的人一波又一波。看得出,它一如既往的热闹着,也陪伴着廊坊人走过一年又一年。
2011年11月11日,万达广场在廊坊正式营业。对于廊坊人来说,万达广场的落成代表着廊坊新华路新地标的诞生,也更是大家闲暇之余的好去处。而万达,也是廊坊迄今位置投资额最大、商业配套最齐全、开发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汇集高级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高尚住宅区、时尚休闲娱乐中心于一体。
纵观当下的廊坊,从一座火车站到如今高速飞驰的高铁站。道路交通发达了,商业发展繁荣了,衣食住行也随之改善了。
看着现在的廊坊到处高楼林立,一个个住宅区拔地而起,一条条交通线路铺展开来,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廊坊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这座城市里,有的地方,看一眼就少一眼。一座城市的发展,也意味着许多时代的印记在不断地消失,或许,未来还要迎接更多的告别,但这种“消失”也意味着一种成长,城市的成长少不了更替迭代。那些“消失”的部分,终有一天,会生长出新的希望。廊坊,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也是一座正在“成长”的城市。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