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县文化街入口处,有一排的修表摊、六位师傅,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他们一般都雷打不动地坐在自己的摊位前,如城区里的一道风景。

一张椅子、一个摊柜、还有这些陪伴了他们多年的修表工具,就是六位师傅们的全部家当。每天早上8点多,他们就开摊了。

今天一大早,廖师傅就迎来了一位阿婆,阿婆是他的老熟客。

阿婆要换一条表带,廖师傅几分钟就帮她搞定。

廖师傅说,现在来他摊位修表的,很多都是像阿婆这样年纪的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戴手表,这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廖师傅今年59岁,有着40多年修表的经验。至今,他坐坏了八张的竹椅,换了四个的摊柜。

廖师傅有6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大。17岁时,为了帮助父母养家糊口,他初中没读完就辍学,跟着父亲学习修钟表。

修钟表,需要耐心和细心。廖师傅年少时,学习修钟表吃了不少的苦,每天早出晚归,跟在父亲身旁。

廖师傅跟父亲学习了三年,才出师,可以独当一面。后来,他接过父亲的摊柜,在府前广场这一路段摆摊,修表,一直做到了现在。

廖师傅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意比较好,沙县戴手表的人多,那时候,大都修的是“中山牌、上海牌”等国产机械表,这些表一般也就是30、40元一块,贵一点的就是100多元。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BB机和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手表、时钟,这些记录时间的仪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如今,手表似乎也变了味,对一些人而言,手表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用来看时间的,更像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因此,拿名表到廖师傅这里来修的大有人在。廖师傅很得意,40几万的手表,他都修过,大几万的手表,经他的手修好的,更是多得去。

让廖师傅最为自豪的还是他的儿女们。廖师傅生育有二女一男,靠着修表的手艺,把他们抚养成人。他和妻子,现在还有7个孙字辈孩子。说这些的时候,廖师傅是满脸的欢喜。

手表的构造精密复杂,维修是个技术活,精细活,修的时间越长,经验也就越丰富。廖师傅说,只要眼不花,手还灵活,他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修到80多岁。尽管现在的生意大不如从前,但他还是愿意每天与其他的修表师傅一样,开摊,收摊,等候顾客的到来。他似乎很享受这样的美好时光。

黎师傅是修表摊里最为年长的,至于他的年龄,他不愿向人透露。修表摊里的其他师傅,都叫他大哥,有的也叫他老顽童。他也是从十几岁开始修表,这手艺一直做到了今天。

吴阿姨是黎师傅的小学同学。黎师傅修的这块手表,是她结婚时,丈夫送给她的新婚礼物。这块瑞士表,陪伴吴阿姨有36年了。

特别有纪念意义的一块手表,经过黎师傅1个多小时的细心修理、校正,秒针、分针又开始走动,有了滴答声,吴阿姨仿佛又回到了过去那段难以忘怀的日子。

47岁的张师傅,是这个修表摊里最年轻的。他在十几岁时,因为一次意外,造成腿脚不便。20多岁的时候,为了谋生,他向自己的一个修表亲戚学了一年,就开始了营生,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

张师傅的孩子才上幼儿园,全家的生活,都指望他。现在,修表的生意很淡,时不时来张师傅这里的,也都是些老熟客,有时候,一些简单的校正,张师傅还不收钱。

因为修表,王大爷与张师傅成了忘年交,十几年的交情,王大爷有经过修表摊时,都会来看看张师傅。

这一处修表摊的六位师傅,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人生苦乐。在这里,他们各自凭借自己的手艺,招揽生意,形如兄弟,没有特殊情况,他们一起开摊,一起收摊,他们目前没有一个人带有徒弟。面对越来越难做的生意,他们也没更多的想法,每天来到这里,风雨无阻,因为总有人,需要他们。

手机无处不在的今天,曾经红火一时的修表行业已走到了十字街头。曾经的辉煌,只停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感谢,记录光阴的你们!

来源:沙县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