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缝纫机

老段正在修表

曾几何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被称为“三大件”,是在结婚时才会置办的奢侈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钟表修理行业和缝纫机修理行业都迎来了“黄金时期”。 而今,随着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以及修补衣服的人越来越少,这两个行业都逐渐走向了低谷。

45年来,段模荣将一块块手表“起死回生”,也让一台台缝纫机重新焕发了生机。而正是在这“嘀嗒嘀嗒”的钟表声中,时光流转,带走了属于修表人的“光辉岁月”。

“前段时间,我的手表突然停了,就想拿去修。可是找了很多地方,走了很多条街,才发现一个修表摊都看不到。去卖表的商店问,他们说过了保修期他们也修不了,最后还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才找到了段师傅,帮我修好了表。现在,钟表维修行业不断萎缩,这民间维修工艺真是越来越少了。”3月26日,七星关区某公司职员吴娅感慨道。

随后,在吴娅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她口中的段师傅。

在七星关区桂花路与威宁路交界的一块角落里,一张方形小木桌,65岁的段模荣正在忙着手中的活。

只身来到毕节闯荡

30年前,因为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看到这种情况,三十出头心怀梦想的段模荣心里一阵沸腾,想到西部大开发一定会带来很多的机会便只身从重庆来到毕节闯荡。这一来便在这边扎下了根。段模荣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农村,一家人都是务农为生,生活贫困。19岁那年,他跟同一个生产队的修表师傅学起了手艺。“当时没有手表,主要是给各个生产队修闹钟,因为我对机器维修具有极强的敏锐性和悟性,除了修钟表,我还自己摸索学习维修缝纫机,然后又为街坊邻居配钥匙,一方面为邻居们提供方便,更重要的则是为了谋生。”通过对各种手表和缝纫机的摸索,他的维修手艺有了很大进步。

来到毕节之后,为了谋生,段模荣先是做过许多杂工,但是他一直有“重抄旧业”的念头。“当时的经济状况下,没有手机,所以大部分人都用钟表来看时间,而且当时缝纫机也越来越多,会维修它的人却少之又少。”于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他,便以维修缝纫机和钟表为主,摆了一个维修摊。在长期的修理过程中,他技术愈发精湛,成了邻里街坊口中的能人,修缝纫机的好技术更是有口皆碑。

技术精湛屡获好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普及之后,戴表的人越来越少,修表的也就更少了,于是段模荣把更多时间花在研究维修缝纫机上面。

“以前,我还创新性地将缝纫机改装成包缝机,非常好用。那时一台正规的包缝机要几百元,而用缝纫机改装的包缝机只要几十块钱,大家反映很好用,我就帮别人改装了许多台,干起缝纫活来很是方便。现在的包缝机就复杂了,有一线、二线,一直到五线的,但不管是哪种我都能修。”对于自己在缝纫机维修方面的技术,段模荣依旧很自信。

段模荣说:“从以前的脚踏缝纫机到现在的电动缝纫机,就没有我修不好的,我修好的东西保质保量,大家都很满意。”因为段模荣的技术精湛且为人客气,在毕节认识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段模荣说:“很多衣服加工点,大型的家具加工厂等,只要是机器出了问题都会来找我。”

对于段模荣来说,他的手艺除了是他养家糊口的活计,更是他一生最骄傲的资本之一。

遗憾手艺未能传承

为了不让孩子以后过苦日子,段模荣和妻子勤俭持家,每天早出晚归,用微薄的收入供儿子学习厨艺,供女儿读了大学。“孩子们都乖,都争气!大儿子学厨,还成了全国知名的厨师,现在在北京工作;女儿也已经大学毕业,现在在贵阳工作。”虽然满脸疲倦,但一提起孩子,喜悦和欣慰的神情很快便代替了疲倦。

儿女都有了工作且都劝他不要再摆摊了,但老段还是每天坚持9点摆摊,下午6点收摊。“尽管孩子们都有了工作,我也不能靠他们生活。我现在老了,做起活相对要慢一点,但这些都不是问题,而且现在修手表、修缝纫机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所以我更要坚持下去,不能让这一行就这样没人了。”

交谈正酣时,旁边巷子里一个缝纫摊老板苏琴跑了过来,说:“老段,我的机子好像出问题了,请你帮我看一下。”段师傅熟练地拿上工具,就往苏琴摊子走去。这个巷子是一个“缝纫小市场”,10来个缝纫师傅集聚在这里,需要修改、缝补衣物的市民络绎不绝。苏琴在这里摆摊已经8年了,她说:“机子用的时间长了,老爱出一些小毛病,还好有老段在这里,只要说一声,他就会来修好。他的技术好,收费又不贵,要是哪天他不做了,我们还不知道找谁呢?”

修表也好,修缝纫机也好,对段模荣来说,都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老段最大的遗憾,也许就是没能让这手艺传承下去吧,“之前,有过几个徒弟,都不是毕节的,没学到多久就回家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静下心来学习,有的来学几天觉得赚不了大钱就走了。要想找像我这样耐得住寂寞,一做就是几十年的徒弟看来是不可能的了。”老段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