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嘀嗒……”,钟表的嘀答声和表针的转动唤起人们对时光流逝的关注,在那个七八十年代,手表和钢笔一样都是文化和身份的象征,也是承载着珍贵记忆的物件,而钟表匠便是时间的守护者,修理的除了机器本身,还有他们与钟表之间的感情和回忆。

钟表匠

在荆门中天街向东桥边上有这么一个修钟表的小门店,里面大约也就8平方米,一张旧桌子就是工作台,台面下方是一个小玻璃柜,里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零件与表带,台面上还有一些待修的钟表,快60岁的成相红就藏身在这狭小的角落里,戴着老花镜,头顶就着一个大灯泡,全神贯注地修理着手中的钟表。

早年间的成相红是做瓦工的,后因受伤,27岁的他才转行拜师学习修理钟表,从此他的一生,就交给了这一事业。年轻时候的他还没有门店,一张桌子加一把椅子就是他的摊位,在没有顾客的时候,他也没闲着,经常在一堆零件前一坐就是一天,戴着放大镜,不停地钻研、拆卸钟表零件。他说:“那时候的中天街有很多小商小贩在街头巷尾摆摊生存,唯有不断精进技艺,才能招揽更多顾客。”

因此,他也算与“时间”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拆卸的动作仍然是又稳又快,在我们拍照的间隙,时不时就有顾客前来修表。

“老成,你帮我看看这表怎么不动了?”

成师傅转身便接过手表,放在他的操作台上,戴上眼镜,熟练地拆卸上面细小的零件、齿轮,用尖细的镊子小心翼翼地在表盘的背部拧转,不时还轻轻地把它放在耳边,仔细聆听,一点一点的调整着,再慢慢地将其复位,见表上的秒针又开始在表盘中动起来,便将手表递给了老顾客。

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戴手表,时间都在手机上显示,能拿到店里修理的每一块钟表都有着特殊意义,以前修手表几十块钱就能解决问题,现在不像当年了,有些表上的零件和摆轴都停产了,商场名表也都有售后,更换的零件的价格比他这里贵很多,老一辈的人都舍不得,所以只要有人上门找他,他都尽全力去修,而且干了这么多年,现在基本上都是老顾客,只要手不抖,眼睛还好使,能继续则继续。

在我们心里钟表可能只是记录时间的机器,但在他的心里手表不单单只是一个机器,能一直坚持到现在,它代表着那一代人保存往昔的岁月和记忆,虽然时光在“嘀嗒”声中流逝,岁月在齿轮转动中变迁,也许修表技艺会在时间和空间中消失,但是朴实的匠心熠熠生辉,会一直流传下去。(记者 李柳 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