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风华正茂的年纪遇到为之自豪的作品,在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修文物’,这就是我们的事业”

团队小传

上海外滩老建筑公司团队成立于2014年,是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的建设团队。作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160街坊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工部局大楼。项目支部先后被评为黄浦区党支部建设示范点、黄浦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上海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上海市人民政府最早的办公大楼,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曾在这儿办公……但凡介绍老市府大楼的历史,建设团队每位成员说话间腰板都是直挺的,言语中透着满满的自豪感。

修缮这座传奇的百年大楼,同样意味着长时间、高难度的攻坚啃硬: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以征收为起点,征收腾空协调工作不易;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更是数十稿打磨,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变“古旧”为“经典”。

但团队没有畏难、未曾懈怠。“我们钉钉子般‘钻’回老建筑诞生的年代,寻找最初的模样,让它在当下得到延续与更新”,慢工细活、精雕细琢、修旧如故。

2015年项目启动之初,团队平均年龄30余岁,如今已超40岁。但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外滩老建筑公司总经理朱亦锋觉得值,“风华正茂的年纪遇到为之自豪的作品,在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修文物’,这就是我们的事业”。

敞开大门让老百姓走进来

“像对‘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团队成员把老市府大楼当老人来待,“和人一样,建筑上了年纪就要慢下来,‘把脉开方’找到最专业、最妥帖的修缮方法”。

自2015年启动项目建筑规划设计概念方案征集,到2020年初方案基本定稿,团队整整用了5年时间优化调整。形成方案近30稿,讨论会、专家会不计其数。

团队从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英国大英档案馆调取历史图纸档案及各类历史记载,准确把握历史文脉;采用激光点云技术扫描整幢大楼,采集精准数据,建立庞大数据库,确保设计基准图纸准确无误;引入规划、建筑、文保各领域专家及市、区有关管理部门组成专家组,开展研讨论证。

细致入微。比如对老建筑所有门窗五金件统一清点、整理,一些易受损的构件在施工前被小心卸下,编号成册,装箱保护,以备后续复原使用。

“老建筑生命力的延续,归根究底在于合理地活化利用。”朱亦锋介绍,未来,这里将成为百姓能走进来的城市社交场所:将布局高端总部办公、文化和公共空间、以及特色配套商业,合围建筑庭院内还将提供约3000平方米的公共开放市民空间,打造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经典新街区。

“技艺没有捷径”

老市府大楼二楼的一间屋子里,53岁的老木工吴金德不顾闷热,手拿铲刀,神情专注,一块块地清理木地板。身旁堆着的地板条不计其数:一块木地板长30公分、宽4公分,10平方米的房间就得铺上800余根。常常一干就是数小时,“技艺没有捷径,只有每一条木地板手工打磨干净了,才能铺得匀”。

外滩老建筑公司副总经理金晓侃介绍:“原有的地板、墙面所用的木材,大多比较薄,在清污、打磨等修复中,需要工人凭借手感把握分寸,一点点地细致处理,因此找的都是手艺精湛的老师傅。”

老吴干这一行30多年了,算得上木地板修缮行当的“老法师”。和他一样,工匠团队每人只负责一道工序,但每一步都了然于胸。比如门的修复,从脱漆、打磨到重新校色、上漆,全程需要7道工序。此外,对原有门、窗、把手、墙面、地板、地面等的色彩、材料、工艺、质地、年代进行考证,“一件一策”,选择合适的工艺、工序、工具、材料等,分类逐件修复。

又如楼内主通道的地面马赛克样板,历时两个多月反复研究原料选择、成分配比、烧制温度,寻找最接近历史原物的颜色。“和历史对话一点儿也马虎不得,一举一动攸关老建筑的‘生命’”。

为城市更新提供示范样本

当歌曲和传说缄默时,只有建筑在说话。老市府大楼,就是一座会说话的建筑。

修缮中积累的原汁原味的历史资料,如何再利用?在外滩投资集团党委指导下,外滩老建筑公司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成立了公司党支部。进入施工阶段后又联合项目参建方成立了项目临时党支部,创建“外滩匠心”特色党建品牌。以工匠精神助推精品项目。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一座楼一座城》、一本书《从工部局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一本书稿《人民的上海》和一堂精品党课,是修缮中延伸出的成果。

老市府大楼原貌

外滩老建筑公司党支部书记梁春生介绍,微党课宣讲还将党建与业务结合,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总结工作经验,为外滩第二立面改造和上海城市更新提供可靠的示范样本。大楼部分房间也曾于施工间隙临时设置为红色历史资源展示空间,提供党建联建活动载体,“把一座楼的故事讲给一座城的人听”。

作者:王宛艺

图片:董朝杰 王宛艺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