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天津市红桥区中心小学,由天津首批“废庙兴学”的16所小学之一——慈惠寺小学的文脉赓续而来,有将近120年的历史,底蕴厚重!在这所学校中,至今还收藏着一件90多年历史、文物级别的老校钟,这口铜钟在向后人讲述着学校“双甲子”的沧桑变迁。铜钟是1931年即将毕业的一群学生送给母校的一份纪念品。1918年生人的任秉钤老先生当时正是毕业生中的一员。铜钟捐赠背后有哪些故事?在他们那个年代,读书是什么样呢?和我们今天的校园生活一样吗?

任秉钤

1918-2018

1937年毕业于天津市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南开大学小学部教员。“七·七事变”后,曾任教于市立第四十五小学、崇化中学、通澜中学等校。后担任大直沽小学、市立第八小学等校校长。

“1

铜钟赠母校  感恩诲人不倦

小学毕业同学36个人,36个人想着给学校留点纪念,留嘛纪念呢?大伙就参考意见,有家长出主意的,老师也建议。我们同学也满世界打听,结果说决定啊给学校留一个铜钟。留这个铜钟啊,一个人我记得大概是8毛3,一个人8毛多钱,那阵一个人8毛多钱一般地拿着都没问题。顶到买这个铜钟的时候,钱还差点,还差点,我们班主任老师姓穆叫穆志和,穆志和老师说:“我也算一份”,结果他又添一份,这钱够了。这个铜钟在北马路上做的,他管送,回来给送学校来了。

送学校来以后,我记得是8月1号,8月1号学校举行小学的毕业生毕业典礼,毕业典礼,我们四个人搭着这个铜钟就献给校长,那时候校长是石承濂,石承濂校长接过铜钟以后,接着就叫工友立两棵柱子把这个铜钟就挂起来了。挂起来挂一房高,挂起来就打这个铜钟。打那个时候,这个学校上下课,以前是摇铃,以后不摇铃了,这就打这个铜钟,那周周围围可以听老远的,都听慈惠寺这个学校的这个钟声。这个时候是1931年。

图 | 天津特别市市立第十一小学(即慈惠寺小学1929年更至此名)毕业证明,校长为石承濂先生(敝珍堂老核桃 收藏)

图 | 任秉钤先生和35位同学在1931年捐赠给母校慈惠寺小学的铜钟

这个铜钟在学校里用了好些年了。顶到前几年慈惠寺校长,有条件我们见面了。我就问他,我说这铜钟,又盖校舍了,又搬家了,我说铜钟还有吗?他说还有,我们当作文物保存着了。我估计今天一定还接着保存了,因为那铜钟时间上很有价值的,它经过闹日本的,没给敛走,那时候日本人要是知道非给敛走不可,好几十斤那铜啊!

31年,我14岁,小学毕业,那上头有我们这一班的36个人的名字,都在铜钟上刻着了。上边是“诲人不倦”四个字,跟那个年头。

上二图 | 任秉钤先生(左)和任秉鑑先生1999年故地重游母校“慈惠寺小学”(即红桥区中心小学),并与铜钟合影留念(任葆树先生 提供)

“2

我为何在慈惠寺读了七年

1925年那年我七岁上小学,小学学校叫慈惠寺两等官立小学堂。那个时候我上学的时候,学校有8个班,是完全小学,一直到小学毕业。课程就不用说了,政府统一规定的,国文、算数、修身、唱歌、游戏、体育、劳作,顶到高年级,就合一块儿了,叫常识,“常识”就包括是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科学。

图 | 慈惠寺官立小学堂(张诚先生 提供)

我上小学的时候,在整个社会说也是改革以后,那阵儿从大清国的黄历改成了月份牌儿——1901、1921,改成了这个,阴历跟阳历,那阵儿在社会上,好些都混用,怎么混用呢?你上银行倒腾钱,那一定得按阳历,可是你买东西上铺子去,他都按阴历。

过了年了,学校里头开学正月十八,每年都正月十八。小学开学正月十八,中学大学晚两天,正月二十、正月十九的,开学按阴历。上了以后按阳历,顶到学期末尾的时候,大年二十三准放寒假。可是上课按阳历。

图 | 任教于慈惠寺小学的体育教师岳子光先生和同学们上体育课,他身后的建筑即为当年的教室

还有一个,学期开始,学期开始那阵叫春季施业,就是过完年以后开始上学,初小一年级了,过完年了又长一岁,跟学校联系,上学去吧。这叫春季施业。可学校里头还有一部分是秋季施业,8月份开课。一个春季施业、一个秋季施业,弄得学校挺乱。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损失一年时间,就为这个春秋(施业)。到了1926年了,全国统一了,取消春季施业,全国一致,春季施业多上半年。损失一年时间,结果六年小学,我上了七年,留了一年级,在哪留的?在三年的时候。正赶上我春季施业改秋季施业。到1928年,从1928年起,以后天津市小学没有春季施业了,制度是变过来了,可是那帮小孩都损失一年时间。

图 | 根据曾经就读于慈惠寺小学的任秉钧先生(即任秉钤先生的大哥)回忆绘制的慈惠寺小学位置图

还有学制的问题,那阵有好些,还有点实验性质。从李鸿章时代到袁世凯时代,到军阀混战时代,到那个时候的革命统一时代,用的制度不一样。我的哥哥比我大八岁,我的哥哥是上三年小学高年级、四年小学初年级,他的小学上七年,我的小学也是上七年了,是在三年级蹲了一年。还有的时候是“三三制”,不一样。因为1928年以后全天津市吧,全国不全国我不知道,全天津市的小学都改成了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一直到今天。到今天,学制定下来了,用的历法定下来了,那时候还都没定下来,我们都赶上那个试验的过程。

图 | 慈惠寺小学在今天红桥区的位置。1950年左右,学校校名更换为第九区中心小学。

图 | 第九区中心小学(即慈惠寺小学)师生合影,1950年

“3

难忘的体操课与学堂歌

我再说点笑话,我上学的时候,今天说就是在90年前了(注:录音时2015年),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要求是学生得穿操衣,那阵不叫制服,叫操衣,“操”是“体操”的“操”,那阵袁世凯定下来,学校里头要有军事操,哪个学校都有100多只教育枪,就是拿木头镟的,可是外表看着跟军人背的步枪一样,它是木头的,各学校都有这个。那阵管这个体育课不叫体育课,叫体操课,做那个立正、开步走、向左转、向右转,就练这个玩意儿。老师是袁世凯从小站练兵挑选来的最基层的军官。所以那阵天津有八位,我知道有八位(从)袁世凯(那)来的那个兵。这八位咱比不了,怎么比不了?那个功夫都纯了。你站那儿之后,立正,立正是嘛姿势,头在哪儿、眼在哪儿、耳朵听哪儿,全身哪个指缝挨着裤子缝,两个脚怎么分,他整个的立正,有以后立正姿势,来的那军官们一张嘴,头一正、眼一直……就是军队那套,背多少回,几年,一字不差!那真是苦功夫。

图 |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新军

可有一样,(他们)不会写字。我知道有一位老前辈,到以后也不会写名字,他领工资,盖章,不盖章按起(指纹)走,你叫他写名字,就把他难住了。别看那样,他要背立正,多少回一个字不错。学校里头那阵有体操课,就是那个基层军官来当老师,要求要有军队的那个精神,以后就改成体育课,老师改成体育老师。

那阵这体操课得要求穿短衣服。我小时候上学,学生还穿个蓝大褂。男生还穿蓝大褂,戴个小帽翅儿。学校一天体操课都得穿操衣,操衣是嘛样的呢?就是短衣服。一个裤一个褂子,两截的。这个褂子嘛样都有,也有旧式那小褂,挺短的,也有长的,没有统一固定,而统一颜色,夏天是白的,冬天是黑的,不统一形式。所以那阵学生上学就得预备这个操衣,很简单。热天就是白的短衣服,冬天就黑的短衣服,里边套嘛人不管。可那阵操衣,都得戴一个帽子。那阵,尤其是我住的那个在西头那一带,穷人多,就买一顶帽子都买不起,那怎么办?学校也出主意,家长也研究,就把帽翅儿那疙瘩绞下去,这帽翅儿上边没疙瘩,下边脑门这地方找一块黑布铰一个帽子的遮檐儿,缝在那帽翅儿前边,一看也像军帽式的,实际你细看都是小帽翅儿,很可笑。那么以后慢慢的这个也就过去了。不过我小时候看的这一幕还是挺有趣的,以后就没有这个了。

上二图 | 小站新军中徐世昌部下正在操练

那阵服装啊、书包啊都不统一。我记得我小时候,是我母亲找块黑布,给我缝了一个书包,这个书包里头就搁几本书。要是现在小学生那个(书包),(以前我的)仨书包也搁不了。除了书包以外,还有,有写字,你就得带墨盒,带着墨盒就得带着笔袋。嘛叫笔袋呢?就是铅笔盒,铅笔盒好像一块布缝的,一个长条的一个口袋儿,比铅笔长一点吧,有两管笔搁里头,有图画的带彩儿。有体育课还得带软底儿鞋,别把操场给踩坏了。反正一见小学生一上学嘀啦嘟噜的一大堆。那个时候,尽是铜玩意儿,铜的墨盒,铜的笔帽。

那阵儿小学学生跟今天的小学学生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个时候唱的歌,现在小孩都没地儿找去了。我记得有一首早起,(唱)公鸡打鸣咕咕咯儿,家雀叫唤吱儿吱儿吱儿,抬头一看窗户纸白,快快起来快起来。现在,公鸡打鸣城市里没法听,抬头一看窗户纸白,现在也没有了,现在也没人糊窗户了。那时候,这个歌都很实际,等以后我就学吹笛子了。学吹笛子,学唱昆曲。语文,除了课内的功课以外,学了好多唐宋名家的文章。早晨早早到校念这个古文,老师也早早到给大伙讲。再等到我们毕业的时候都能背十几篇文章。

我是1931年小学毕业,31年毕业以后就考入市立师范学校。

上二图 | 上图:位于旧奥租界内的市立师范学校;下图:市立师范学校学校拆迁前(老核桃 摄影)

图 | 日伪时期,市立师范学校建筑被日本满铁株式会社占用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张诚、赵金泉、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