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平米的坚守—一位修表匠的34年(修钟表的故事)修钟表的故事,
本作品选择的主人公是一位坚守34年的修表师傅。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坚持一门并不赚钱的手艺。但是,正是从这些少数人身上我们能够看到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的一些品质。
修表匠邵天峰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人,在郑州市金水区开了一间不起眼的修表铺,只有六平方米的小铺子里摆满了闹钟、手表、座钟还有各种各样的修理工具。修表对邵天峰来说算是“家学”,从17岁开始跟着自家的叔叔学习修表,20岁独自来到郑州开起这间修表铺,至今已经是第34个年头,这期间也曾经历过各种难关,因为在周口老家学习修理的都是一些国产的机械表,相对而言技术含量比较低,到郑州以后,客人拿的表许多都是瑞士表或者日本表,那时候的邵天峰并不了解这些高端表的维修原理。为此,他又去当时郑州二七区的一个复读学校进修了两年,专门学习高端表的维修。后来,才能够轻松地应付各种难题。实际上,修表并不是一个非常赚钱的行业,用邵天峰的话说就是“顾着吃饭就行”。非常高级的名贵表都有厂家的售后服务,低端表人们也不愿意这么麻烦得来修,所以留给这种普通修表铺的生意并不多,邵师傅遇到的客人多数都是换个电池,修个表带这样的小活儿。同时,随着手机的普及,愿意戴表、修表的人也越来越少。邵邵天峰回忆时记得特别清楚,是1997年,许多国营厂纷纷倒闭,工人不上班了,就不需要戴手表,那时候也开始时兴BB机,戴表的人就更少了。邵天峰说,那条街上原来有七八间修表铺,现在只剩下他一间。彼时,邵天峰的生意也几乎维持不下去,妻子也对他的这个行业产生了质疑,让他转行,干些挣钱点儿的活儿。迫于生计,邵天峰的小铺子也兼修手机、换锁、配钥匙、卖电话卡这些杂活儿,但是修表的手艺确并没有被舍弃。他说:“还是喜欢这一行啊,舍不得丢。”
现在,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愿意戴手表,喜欢戴手表的人又多起来,但是,修理机械表的这门手艺却濒临断代。邵天峰说,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修表师傅接触机械表的不多,只有他们这样的老一辈人才更熟悉机械表的原理。然而,现在并没有专门教修表的培训班,要想传承,只能老师傅带徒弟。他现在年岁也大了,计划在六十岁之后收一两个徒弟。虽然修表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老百姓需求的东西不能断了。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