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军医的“慧眼”

■刘殿如

在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一间安静的超声诊室里,发生过许多“生死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多都与医生杨蕾和她那双能探寻到病魔蛛丝马迹的“慧眼”有关。

从原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杨蕾来到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工作。超声诊断科是临床诊断的“眼睛”,临床医生往往需要借助超声影像报告来判断病情。为了能够出具准确的超声报告,杨蕾只要坐上诊室的椅子、握住超声探头,就会打起十二分精神。

“细致点儿,再细致点儿”“这里是盲区,要多扫描几遍”“发现疑点必须紧盯不放,不能留下任何隐患”“把握不准的地方都要认真查证随访”……她经常这样提醒自己。

一次,一名女军官因右下腹疼痛来医院就诊。医生怀疑是阑尾炎,开具了腹部超声检查单。杨蕾依诊断为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异常。为了探寻病因,她继续为患者进行妇科超声排查,发现其盆腔处有肿块。杨蕾分析,患者的疼痛症状应该是盆腔肿物所致,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她果断发出报告,提示不是阑尾炎,疑似卵巢肿物。这张报告单不仅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诊断了病情,也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机。

她经常和同事说,每出一份报告,每作出一个结论,都是一张“生死判卷”;作为超声科医生,必须心细技全、慎之又慎,对官兵负责,对患者负责。上班时间,她不敢有丝毫放松,每天从昏暗的诊室出来,眼睛都熬得通红。下了班,她又跑到住院部,翻看患者的病历报告,与超声诊断报告进行印证。每周末,她还会对一些不确定病情的患者进行随访,并将跟踪到的病例资料整理成册装进档案袋。如今,黄色牛皮纸的档案袋已经堆满了家里的书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检查床上的人来来去去,杨蕾也在脑子里装上了一个存有各种病例影像资料的“数据库”。她很少能记住患者的脸,但只要一看到屏幕上的影像,基本能判断出患者的大致情况。和杨蕾共事多年的医生李成林说,她不只是临床的“眼睛”,她那双眼睛就像雷达一样,能迅速找到病魔。

一次,杨蕾在为某部战友们做超声筛查时发现,战士小肖的肾脏有些异常。虽然超声影像显示和囊肿有些类似,但出于医者的职业敏感,她还是一遍一遍地扫描。最终她判断,小肖很可能是患上了肾脏肿瘤。情况紧急,不容耽搁。杨蕾第一时间向单位报告。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为小肖进行手术。从诊断到切除肿瘤,仅用了一周时间。

作为一名军医,除了日常接诊,杨蕾还经常随单位组织的医疗队到基层部队巡诊。

一次,杨蕾在新疆某基地巡诊时,汽车驾驶员小赵因腹部不适前来问诊。杨蕾检查后,建议他住院治疗。小赵沉默了一会儿说:“最近任务较重,这个节骨眼上我不想离开岗位。”战士朴实的话语,让杨蕾鼻子发酸。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竭尽所能守护好战友们的健康。

去年6月底,杨蕾到戈壁深处执行医疗帮扶任务。到达帮扶单位后,她和医疗队员第一时间携带医疗设备赶赴出诊营区,为一线官兵提供健康检查、诊断咨询等服务。

在搭建的简易诊室里,杨蕾一丝不苟地为官兵做检查。检查结束后,得知某边防旅10多名战士因值班未能如期体检,杨蕾便携带超声医疗设备前往值班地点,为战友们补检。紧凑的行程让她一直处于“上发条”状态,一个巡诊点的工作刚结束,便立即奔赴下一个巡诊点。10天的巡诊时间,杨蕾和医疗队的同事们跑了26个边远点位。每到一地,她都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告诉大家:“只要医疗队还没走,驻地官兵随时可以来做检查。”

在多年的工作中,杨蕾不仅严谨细致,还十分暖心。做腹部超声需要空腹,有糖尿病患者和老年患者来就诊时,她就会提前两个小时到达诊室,让患者早早做完赶紧去吃饭。每天她都会嘱咐患者多喝水、不要憋尿、不要久坐;但为了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她经常一坐就是一天……她说:“作为一名军医,只要患者康复,我就有巨大的幸福感,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