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风眼中的民间手艺:钟表修理——时间的医生(名匠世家钟表维修培训)钟表维修培训,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石英机芯的手表开始流行于中国,而在此前的中国,年轻男女还在以“三转一响”作为结婚的一个必要物质条件,那男方必须能置办的出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以及收音机。其中,手表在当时作为一种较为奢侈的日常穿戴用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颇高。而石英钟表流行到中国之后,人们回过头来渐渐发现这样制作下的手表价格上远远低于老式机械腕表而且在外形上有着非常多的可能与时尚再造的可能。机械腕表在一段时间内一度被挤出了钟表市场,一个需要不时上发条,外形上不再时髦且价格偏高的机械钟表自然渐渐失去了市场,一大批钟表制作商与修理商就这样转行乃至失业。所幸,有一部分这样的机械表修理手艺人在这样的变化中找到了始于他们的位置,比如跨入了古董行业进行古董钟表的收藏与买卖。
钟表的修理乃至最开始学习基本的钟表修理或许都并不是一个修理手艺人在学习之初所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在最开始都是由于家庭父母长辈的环境浸染之中渐渐自然的对这些整日“滴答”作响的钟表产生了兴趣。一个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是无论如何难以在一开始就对这种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老旧”行当一见钟情的。时间会慢慢给手艺人的坚持以最好的答案。
我从前也喜欢看父亲手上的腕表,取了下来戴在手腕上往往要大出一圈,一把连了表带抓在手里贴近了耳朵仔细听那腕表的声响——“嚓、嚓、嚓”,父亲那时候总不许我随便摆弄那表盘侧面的发条帽,怕我胡乱拨坏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父亲手腕上的那只大手表也是一只传统的机械腕表,需要隔一段时间上一次发条,而表盘中的“嚓嚓”声是那表盘内部齿轮转动的声响。此后父亲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在此后的许多年里间断给我买过好几只不同的手表,花样各不相同而且轻巧方便,可惜这些石英、电子手表都没能逃得过半年左右的使用寿命,不是没了电就是时间或快或慢再也走不准了的悲剧。那几只腕表都放在角落里堆了灰,而父亲的手表仍然在手腕上常戴着。现在想来,这样长的使用寿命,除了设计的精巧以外,必然也离不开那些修理手艺人对于父亲那块腕表的保养,零件可以替换、尘垢可以清洗,一个物件用的长久了不再新鲜了不是第一时间想到把它丢掉,而后更新换代,而是可以守在那老修表人的摊铺前大半天等待它恢复原来的功用,而我现在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父亲那样从容不迫的心情。
那市场口修表的老手艺人未必认识那些找他修理机械表盘的人,但却一定能认出那些曾经停滞或者错过于时间的钟表。这种认识,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手术医师记得他的病人一样让人激动,每一块手表在老手艺人的手中都能如同一个入院的病人一样痊愈出院。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