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百年大马路上的历史建筑(长春市钟表厂简介及概况)长春钟表维修,
昔日的大马路上店铺林立。
大马路上的老天合百货店。
大马路上的振兴和商场。
大马路上的三进魁鞋店。 (本组图片来源:房友良编著《长春街路图志》)
大马路是长春早期开发的商业基础雄厚的街路。曾经的大马路,街路两侧店铺林立,钱庄、百货、日杂、药店、布店、鞋帽、建材等店铺有400余家,历史建筑众多。如今,昔日众多的老字号店铺多已湮没在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建筑有的成为文保单位,有的在今天仍然是长春有名的店铺。
大马路北起上海路,南至解放大路,长2584米,宽20米,南北走向,是长春市重要南北干道之一。大马路由长春城内的南、北大街和商埠大马路构成。其中,长春城内的南、北大街是1825年长春厅治所北迁至宽城子(今南关区四道街一带)后在原来基础上修建的,北起永兴门(北门),南至全安门(南门),以三道街为界,北部称北大街,南部称南大街;商埠大马路是1912年开辟北门外商埠地过程中修建的,南起永兴门,北至头道沟日本桥(临近今上海路)。1937年,南、北大街和商埠大马路合并,统称大马路。
大马路上的百货商店
曾经的大马路上百货店众多,有宝泰昌、老天合、振兴和、泰发合等。宝泰昌、老天合、振兴和等旧址上的老建筑早已拆除,而泰发合商场曾经的老楼虽外形有所改变,但保留了下来,成为长春市级文保单位。
长春宝泰昌百货店位于长春老城北门外大街,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大马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西北角,早期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平房,伪满时期改建为二层洋楼,主要经营布匹绸缎和高档衣料,是商埠地时期中国人在长春开办的较大的百货店。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拆除。与宝泰昌紧邻的老天合百货店位于其北侧,是奉天老天合百货店的长春分号,经营布料生意。当年,商埠地内泰发合百货店开业前,它是最大的百货商店。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改作长春市缝纫机零件专业商店。20世纪80年代,原建筑被拆除。大马路和西四马路交会西南角以南第三栋是振兴和商场旧址。昔日的这座建筑为平房,是由长春富商刘明远开办的经营针头线脑等日用小百货的商店。新中国成立后,改成公私合营东北商场。原建筑早已拆除。大马路和西四马路交会处西南角是白云商店,该建筑为一栋三层转角楼房,外墙贴黄色瓷砖,建于伪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改作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服务社,2009年被拆除。
位于大马路和西四马路交会处西北角的泰发合商场,原建筑地上三层,局部四层,顶部有塔楼,平面为L形,属欧美现代建筑风格。1932年12月,益发合经理孙秀三与他人合股成立“泰发合株式会社”,暂在铁北一路开栈营业,1934年该楼建成后迁入。商场经营化妆品、文具、鞋帽、棉布、纺织品、钟表、五金电料、瓷器、箱包、皮料等,成为商埠地内中国人经营的最大百货商场。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改作长春市第一百货商店,1970年改作吉林省地方商品商店,1984年改作长春市工业品贸易中心,1987年复名长春市第一百货商店。1994年整体接建一层,塔楼拆除,改称盛华大厦。旧址已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马路上的其他商店
除百货商店外,大马路上还有众多的老字号,有药店、金店、鞋店,还有饭店等。在大马路和东头道街交会东北角以北约60米处,就是有名的南世一堂药店旧址了。清光绪三年(1877年),世一堂药店在此成立,修建门市房5间、后院房30多间。因以后又在大马路原88号再设一处世一堂,此处在南边,称南柜。北世一堂药店旧址在大马路与平康胡同交会处东南角以南第二栋,长春开埠后设立,修建门市房5间,1918年改建成二层楼房和20多间后院房,因地处南世一堂以北,称北柜。1956年,南柜、北柜均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世一堂老字号被撤销,南柜、北柜均改由街道管理。1982年,世一堂恢复老字号原名,南、北世一堂原建筑均拆除,择址另建,现称长春世一堂医药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老物华金店旧址位于大马路的东、西三马路至东、西五马路段中间的西侧。该建筑为二层楼房,是商埠地内规模较大的一家金店。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由长春市钟表眼镜公司、长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单位使用,2009年被拆除。三进魁鞋店旧址位于大马路与东四马路交会处东南角以南的第二栋。该建筑为青砖二层楼房,是商埠地内中国人经营的较大鞋店。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改作长春市皮鞋二厂、三厂的门市部,1999年被拆除。
东发合茶庄旧址位于大马路与东四马路交会处东南角。1914年,“京东刘家”分支的河北人胡质文来长创办东发合茶庄,早期位置不祥,伪满初期在泰发合商场东侧的一楼营业,后迁至此处一栋转角二层小楼内的一层营业,主要经营红茶、绿茶、花茶和砖茶等100多个品种。1956年改为国营,改革开放后迁离,原建筑拆除。东发合茶庄是长春的老字号,现已发展为吉林省东发合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在东四马路与老市场胡同交会处东南角。
大马路和东四马路交会处以南第三栋是鹿鸣春饭店旧址,原建筑为二层楼房,由长春人开办,是长春一家老字号饭店。饭店的特点是味美价廉,因此是长春人举办宴会的重要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拆除。位于大马路与东四马路交会处东北角的老字号鼎丰真,其建筑为三层转角楼房。鼎丰真最早由绍兴人张启发创于1910年代,最初位于今天的大马路和三马路交会处,此处的鼎丰真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搬迁到此的。鼎丰真糕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吉林省的“中华老字号”之一。
大马路上的公用设施
大马路和上海路交会西南角的朝日座旧址,原建筑是二层转角楼房,钢筋混凝土吊壁结构,可容纳观众800人。朝日座是日本商人于1934年修建的,投资人是岸本朝次郎。1946年国民党占领长春期间,由中国人购买,改名金城电影院。1953年,改称长春儿童电影院,是长春市少年儿童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基地,宋庆龄题词“影院是儿童的乐园”。1986年拆除旧楼建设的新楼投入使用,扩大了建筑面积,仍为儿童电影院,后曾作为刘老根大剧场,现为商用。
大马路与上海路交会东南角的永康庄,建筑是狭长的三层楼房,局部四层,地下一层。上海路南北分别是商埠地和满铁附属地。1912年长春开埠时,长春地方政府不允许外国人在长春城和商埠地居住,就在此修建了一些平房,供外国人居住。20世纪30年代,长春地方政府拆除了原平房,修建了永康庄,作为公寓或旅馆性质的建筑,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可以租用。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曾改称鸭绿江旅社,人称鸭绿江大楼,后作为长春市郊区招待所,现由长春市成方癫痫病研究院使用。
公茂照相馆旧址位于大马路与西三马路交会处西北角。该建筑原是平房,是中国商人刘仁德于1934年创办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为私营,1954年改为长春市第一照相合作社。1958年,长春市第一照相合作社与西风照相馆合并为长春市国营东风照相馆。1974年,拆除平房建起四层楼房,成为长春市最大的照相馆。2009年,原建筑拆除。
大马路邮局旧址位于大马路与五马路交会处以西。该建筑为仿欧式风格的二层楼房,坐西朝东,正门上方有凉台,左右有阁楼,1917年12月竣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长春首次成立邮局,称大清邮政局,局址在长春城内三道街,后多次改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称奉天邮政总局长春邮政分局,为一等邮局。此建筑建成后迁入,原局址改作支局。奉天邮政总局长春邮政分局作为一等邮局,是长春的邮政中心和邮政标志。新中国成立后,该址改称大马路邮局,1985年拆除。
大马路上的两处市场
大马路上曾经有两处著名的市场,即老市场和新市场。商埠老市场旧址位于大马路以东的东三马路与东四马路之间。1912年,长春商人马秉虔、解富之和刘乃刚三人向长春开埠局申请,获得批准,在此地修建市场,1914年基本建成。当时称商埠市场,后因又在商埠地建了市场,便将这个市场称为商埠老市场。据《长春发展志》记载:“该市场内,店铺可达数百,金银宝石、书画古董、估衣家具、五金等,无不有,均由专业商店出售,饮食店也是一家接一家,顾客来往不绝。”1920年,一场大火将市场建筑全部烧毁。后来虽经修复,但繁华程度远不如从前。
商埠新市场旧址位于大马路的西四马路与西五马路之间。1917年,长春开埠局督办陶彬指定在此处修建商埠新市场。商埠新市场也是杂货市场,但小于老市场,更侧重于娱乐性,著名的王氏胡同(长春解放后改称新民胡同)就位于这片区域。王氏胡同内有数十家店铺,其中的宾宴楼、爱国茶园(新民戏院)、回宝珍饺子馆总是顾客盈门,被长春人称为长春的“天桥”,又被长春人戏称为“六国饭店”。商埠老、新市场经过伪满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至长春解放后仍然是商业聚集地。
编辑:张朋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