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五代皆为“宫”匠 《谢谢了,我的家》“一代‘钟’师”王津曝修钟“秘诀”(钟表维修需要学多久)钟表维修书籍,
现如今,从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家风的美好传承。好的家风,不仅仅会影响一代人,还会化作习惯、使命,代代相传。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谢谢了,我的家》将于4月14日(周六)23:00播出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本周,故宫古钟表修复师王津、敦煌壁画修复师李晓洋、宁波守塔人叶超群、歌手崔京浩、民间教育者蔡笑晚以及空军装备部金牌蓝天工匠陈卫林来到了现场,分享他们的家风故事。其中,故宫古钟表修复师王津、敦煌壁画修复师李晓洋、宁波守塔人叶超群都背负着“祖传”职业,并坦言因深受长辈的影响才选择了现在的岗位。
“入宫”四十载 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情有独“钟”畅聊修钟岁月
2016年,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为众人所知。其中,故宫古时钟修复师王津更是被不少网友称为“故宫郑少秋”,而除了颜好气质苏,“网红”王津圈粉的关键因素更在于他专注于文物修复的那份工匠精神。
据王津透露,精密的古时钟修复尤为复杂、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馆藏古钟,耗时少则两个月、多则一年,只有真正喜爱这项事业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王津此番话阐明了文物修复师的必备品质——心要静。在平时工作中,他的心始终保持沉静、专注,因此即使窗下有人走过他也听不到,只能偶尔听到工具的声音。 王津表示,能修炼到如此“静”界,是因为自己一直将爷爷那句“甭管干什么,要静下来”铭记于心。
从小,王津就与故宫结缘。因为从他的曾祖父开始,王家人就已经在宫里“上班”了。从在故宫担任管理清军后勤的曾祖父,到担任故宫图书馆馆长的祖父,再到王津,王家人已经在这片庄严、神圣的土地上工作了近百年。现如今,王津的儿子也承袭父业,成了颐和园的钟表修复师,将父亲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入宫”40载,即将退休的王津表示他对故宫这片熟悉的土地感慨万千,同时,他也坦言,自己了无遗憾。择一事,“钟”一生。节目里,王津还表示,他会在拥有的时间里一直修下去。
王津师傅是怎样影响儿子走上修钟之路的? 他又会如何续写父亲这份“钟”情?
“守塔人”叶超群继承守塔使命 初上灯塔曾“被逼疯”?
承袭祖业的除了王津,还有叶超群这位灯塔守护人。从清朝光绪年间起至今日,叶家人就一直守护着孤岛上的灯塔。而作为叶家的子孙,现如今,叶超群也担起了这份使命,成为了叶家第五代守塔人。
长期与世隔绝,日日只有海风、海水相伴,百无聊赖的守塔工作注定了守塔人是孤独的。节目里,叶超群坦言自己一开始也差点被这样的环境“逼疯”,他与爷爷倾诉,还反遭到了爷爷叶中央的“反怼”:你现在条件这么好,还待不住,你就是不够男人,你自己做的承诺难道要自己毁掉吗?爷爷的这番话“怼”醒了叶超群,“路是自己选的,没有人逼迫我,我应该自己调整”。更何况相较于叶中央那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电话、没有任何可以娱乐消遣的工具的年代,叶超群已然是很幸福了。
除了精神上的孤独,守塔人的人身安全也面临着危险。叶超群的曾祖父、奶奶和小姑姑就都因被无情的海浪卷走而遇难,不仅祖辈曾因海难丧命,叶超群自己也有过命悬一线的经历,但是惊险过后,他直言自己也从中悟出了人生价值:守灯塔就是我未来人生的价值。
叶超群究竟会有怎样惊险的遭遇?叶家五代人还有哪些守塔故事?
海归壁画修复师李晓洋扎根敦煌 自曝从爷爷“怒火”中感悟匠心
同王津、叶超群一样,李晓洋也追随了家庭的足迹,选择从事爷爷的工作——敦煌壁画修复师。
因为60年前的一次停留,爷爷李云鹤的余生都与敦煌缠在了一起。“我怎么看这些壁画的人像这么亲切”就是因为这份难解的缘分,这位山东大汉便毅然决然地决定留下来。
“选择了就要对得起”,六十年来,李云鹤一直秉承着自己这句人生信条,并将它投入到工作中。即使是在黄沙漫天、极度干旱的恶劣条件下,爷爷李云鹤也没选择逃离,还自主研发工具用于壁画修复。除此之外,爷爷还有记笔记的习惯,在他的书房里,存满了几十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玩工艺的没有巅峰”,爷爷时常用这样一句话教导李晓洋,告诫他要勤于积累。
节目里,李晓洋坦言爷爷虽然在生活上很慈祥、和蔼,但在工作上,却也是有脾气的。据他回忆,爷爷就曾因为年轻的学徒们和石膏不合格而“大发雷霆”,怒斥年轻人做事不踏实。对此,从未见过爷爷发火的李晓洋表示“有点害怕”。但从这次经历中,他也重新认识了爷爷,从爷爷的工作态度中感悟到了何为匠心。
爷爷还有哪些事触动了他?又是什么让他放弃了海外的精彩世界选择了扎根敦煌?更多精彩,锁定4月14日(周六)23:00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让美好家风温暖流传!届时,《谢谢了,我的家》也将温情收官,感谢每周六晚有你们的陪伴,我们不说再见。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