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钟表最初传入中国是在明朝后期,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两只"自鸣钟"进献给了明神宗。这是紫禁城之中最早的钟表,从此以后,西洋传教士以钟表为工具,和中国上流社会的皇亲贵胄结交。

(利玛窦)

西洋钟表在中国的早期普及,和清朝皇帝们的关注和兴趣密切相关。康熙帝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帝王,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当时来到大清的西洋传教士们将钟表当作特殊的礼物赠送给康熙皇帝的。康熙帝后来还在宫中设置了专门的钟表作坊,邀请西洋的技师维修和仿制这些钟表。

雍正、乾隆、嘉庆三位皇帝继承了康熙对钟表收集的痴迷,收集的钟表数量增多、品种各异。他们甚至定下了"随侍钟表"这个概念,在皇帝活动的天坛、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都放置了钟表,乾隆出巡之时,甚至要带上数枚钟表。

钟表代替了传统的计时仪器圭表和日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钟表收藏。

康熙:巧心授自知

前朝的皇帝和官员们看自鸣钟是个把玩的稀罕器件,而到了康熙手上,他看到的是钟表的精准和前所未见的制作技术。他曾经为自鸣钟写了一首诗《咏自鸣钟》:"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按指分移。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可见对于西洋钟表,康熙是非常感兴趣且重视的。

(太和殿日晷)

康熙收藏的钟表大多来自于西洋人的进贡,康熙对西方传教士的态度比较温和,而当时朝廷上绝大多数的官员是反对西方宗教的,康熙帝坚持收藏,从康熙二年开始传教士陆陆续续进贡过数座自鸣钟,康熙帝对此非常喜欢。准许了传教士传教并且在朝廷之中供职。康熙帝不仅将心爱的钟表送给宠妃,也会送给朝中官员们,康熙帝对自鸣钟的喜爱让它们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礼品。

钟表坏了之后总得有人去修理、保养,康熙帝在造办处设置了自鸣钟处,如果有懂得钟表制造技术的传教士,康熙一定将其留在宫中。康熙对自鸣钟处一直很重视,自鸣钟处的一切材料、设计都要康熙亲自过目批准,他也会常常抽空亲自前往自鸣钟处监造。

皇帝的喜好直接带动了民间钟表仿制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广州和苏州都是最早出现自鸣钟生产作坊的地方。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零零星星出现了仿制的匠人,清朝之后因为上流社会需求增加,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制作钟表的作坊,并且将西方制作钟表的技艺和中国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比如在钟表上装饰中国民族特色的纹饰。

雍正:晷刻毫无爽

康熙看中的是钟表的科技性,而雍正更加看中它们的实用性。

(故宫的钟表馆)

雍正曾经写过一首诗歌颂钟表:"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这首诗写在雍正帝登基之前,说明当时他在即位之前就已经对钟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看中的是钟表的"精准"。

雍正朝时,宫中的钟表已经比较普遍了,数量巨大,而且宫中自鸣钟处还在不断生产。

雍正时期,外国使团前来觐见中国皇帝之时,钟表是首选的邦交礼品。1725年,俄国卡姐琳娜一世即位,雍正也刚刚即位,为了表达君主间友谊,俄国以女皇陛下的名义向雍正帝赠送了一万卢布的礼品,其中就包括了贵重的怀表、挂钟和座钟。说明在当时,钟表已经成为了两国之间、两位国君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广东和福建是西洋进口货物的重要港口,进贡的钟表等西洋器物都是从这里进入的。这也带动了当地仿制钟表业的发展,在雍正年间,仿制钟表已经初具规模,甚至有一些精品钟表被官员们拿来进献给皇帝。比如雍正六年,郎中海望持向雍正进献了圣寿无疆表一件。

(铜镀金嵌珐琅亭式钟,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向中国所售钟表的常见品种)

在雍正时期,宫中但凡重要的宫殿,内务府都会安排放置钟表。圆明园之中也放置了大量的钟表,这和雍正帝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体积比较大的座钟之外,还有精巧玲珑的小表,这些表并不是佩戴在身上的,而是放在精巧的盒子里面的,而且一个盒子里面还不止放一只表盘,用刺绣着花卉的垫子装饰,以便皇帝随时把玩。

从雍正朝开始,皇帝离开皇宫出巡到其他地方,都要将自鸣钟随时带着伺候。因此皇帝乘坐的轿撵之中都会放置表匣,在皇帝出行之前,太监们就会放置进去,到达目的地之后,太监们会将表匣取出来专门保管,钟表已经是雍正不可或缺的工具。

雍正喜欢钟表,也将钟表作为礼品赠送给心腹大臣。雍正二年三月,雍正帝赏给正在西北的年羹尧送去了一座自鸣钟,年羹尧写了一封奏折给雍正谢恩。

雍正是一个惜时的帝王,可惜生命给予他的时间不多,他在位十三年,这十三年之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忧国务,在匆忙和操劳之中英年早逝。宫中的时钟见证了这位帝王的勤政,时钟对他来说就像一位老友一样。

乾隆:登峰而造极

康熙、雍正、乾隆三人对钟表的喜爱程度一代强于一代。乾隆除了是一位帝王,也是颇有成就的鉴赏家和艺术家。和前两代帝王不同,乾隆想要在钟表上追求的是艺术的价值,他将钟表当作一件奇巧奢侈的器物来玩赏。

宫中的做钟处在乾隆帝的手中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他亲自在宫中指挥制作自鸣钟。此时在宫中的钟表厂已经拥有各种匠人一百多人,乾隆非常重视这些工匠,与他们一同商讨钟表的制作。乾隆二年,做钟处就进行了扩建,乾隆三十七年,做钟处已经有了九间房,规模进一步扩大,下设在养心殿造办处之下。做钟处脱胎于康熙帝时期的自鸣钟处,其规模和水准都是前代所不能到达的。做钟处内部的制作人员除了十几名外国传教士之外,其他的都是专门从事制作钟表的座钟太监,他们要学习相当长一段的时间才能参与钟表的修葺和制作之中。

为了搜罗各种奇特的钟表,乾隆下令广东官员们从海内外搜罗各种珍稀的钟表,不惜重金。广州和福建两省依旧是钟表制作的大省,特别是广东对西洋钟表的仿制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官员会购买精致的钟表进贡给皇帝,多的时候会进贡五六对。乾隆帝对于钟表的要求高,各地进贡的钟表他并不是全收的,有的时候还会驳回。

即便拥有了国内最精良的钟表,乾隆依旧没有满足,乾隆皇帝还会遣人前往海外定制。例如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让粤海关带着旨意给西洋的买办,将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全部成列下来,这是从康熙朝就流传下来的定制方式。

(故宫钟表馆·硬木雕花楼式自鸣钟)

中国的皇帝成了西洋钟表制造商的大客户,为了迎合皇帝们的喜好,钟表制作商人们会迎合皇帝的喜好,在钟表之上添加中国的特色。从中国的皇宫之中交出来的设计图纸来到了欧洲制作者的手中的,也对这些钟表制作者的审美产生了影响,我们如今看到的故宫博物馆之中的钟表收藏,会发现众多融合中西纹样元素的产品,这就是非常好的佐证。乾隆时期的钟表极尽奢华,具有鲜明的宫廷特色,这也是当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体现。

结语

钟表在清朝皇宫之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计时工具这么简单,从康熙帝时期的好奇接纳;雍正帝时期在皇宫之中普及;到乾隆时期将钟表制作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对钟表的喜爱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的晚期,思想保守的慈禧太后都对西洋钟表情有独钟,曾经为慈禧太后画过肖像画的美国画家凯瑟琳·卡尔在回忆录之中写道,慈禧太后的储秀宫之中一共放置着87架西洋钟,她在颐和园之中的卧室并不大,但是仅仅是这里就放了15架钟。凯瑟琳形容这些钟并非同时敲响,十分嘈杂,十几台钟滴答滴答走着,足以逼疯一个正常的欧洲妇女,但太后一点都没有觉得烦躁。

今天,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钟表馆成了故宫博物院之中最受欢迎的展厅之一。它们是那个时代机械技术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清朝宫廷艺术的集大成者。清朝皇帝们将这些钟表和皇权、天人感应结合在一起,表达着"惜时"和"勤政"的观念。历经了一百多年,这些钟表依旧在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因为极为珍贵,它们被保存得很好,里面的鸟还会鸣叫,人还会舞蹈,花朵依旧会开放,就像他们的主人依旧在注视他们一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