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故宫男神”钟表修复师王津 这样的匠人 全世界仅几人(名表维修有前途吗)钟表维修师傅,
2018-03-27 15: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赵成功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穿过千年的神秘,他们手中的日常。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后,故宫的神秘面纱慢慢被揭开,气度儒雅的钟表修复师王津被网友“晋封”为“故宫男神”。
3月22日至30日,温州钟表世家陈强达和陈瑞祥父子将一场名为“时光的印记”的钟表展办到了温州市博物馆,王津和他的弟子亓昊楠到场参会,并在鹿城文化中心开讲和广大温州市民交流,分享40年来在故宫修钟表的心得。
由此,记者得以近距离的和这位“故宫男神”深入交流,走入他儒雅沉静外表下的精彩纷呈内心世界。
像他这样的匠人
全世界仅有几人
40年来,作为故宫钟表修复师,经由他手修复的钟表不计其数。据权威人士介绍,经他修复的东西随便拎一件都价值上亿元,而像他这样能独立修复结构非常复杂的古代钟表的,如今在全世界仅有几人。
1601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将40多件贡品送给明朝的万历皇帝,其中就包括一大一小两面西洋钟表,万历皇帝赞为神物,把玩不止。从此,庄严肃穆的紫禁城里,开始了用钟表计时的时代,嘀嗒嘀嗒钟表流转的声音,成为了后来紫禁城的主人们都很喜欢听的声音,直至乾隆皇帝达到了巅峰,他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收藏者,并举全国之力在全球为他搜寻钟表。紫禁城里的钟表修复技艺,也在万历年诞生,在清朝中晚期达到巅峰。
300多年来,故宫的钟表修复技术从未断过档。清末前后,仍有少数钟表维修的工作人员在宫里供职,其中就有徐文璘。之后,徐文璘培养了徐芳洲(徐文璘的儿子)、白金栋、马玉良、陈浩然4位学生,他们成为故宫修复古钟表的第二代传人。
如今,作为第三代传人的王津收了徒弟——亓昊楠。使这门技艺一直绵延不绝传承着,已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津和亓昊楠也成为了国家级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希望自己老得慢些
能再多修几座钟
王津的曾祖父、祖父都在故宫工作,他从小热爱着这个世界上现存的最大宫殿。1977年,16岁的他开始进入故宫工作修钟表,到如今已经40年。
“钟表修复是一个匠人一辈子的事情,现在故宫有1600多件钟表文物,需要几代人才能全部修好,我们现在做的,只能是抢救性修复,而不是保护性修复,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太少。你经手的每一件钟表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有的甚至是国宝级文物,一般人还真不敢下手。”王津说,“我已经记不清自己修过多少座钟,大概 40年修了两三百座,我真的希望自己能老得慢一点,再为故宫多修几座钟。”
一次一位观众打碎了故宫大殿的一块玻璃窗,导致临窗陈列的一个坐钟跌落受损。
受损的玻璃窗属于故宫的翊坤宫正殿原状展室。这座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五年,明嘉靖时开始被称为翊坤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在《甄嬛传》里,“华妃娘娘”就住在翊坤宫。
“华妃娘娘的钟”马上被送到王津手里修复。王津说,这个钟叫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是清宫旧藏,18世纪英国制造,国家二级文物。
陈瑞祥为王津现场演示日本制百年前钟表构成
虽然损坏严重,但王津还是很有底气把它修好,因为当时这个钟英国出厂也只有两件,故宫的这件修不好,就是国家文物的重大损失,所以必须修好,对文物的负责就是对历史的负责。
经过王津的修复,这件珍贵的文物完好如初地复原了,又回到了“华妃娘娘”的翊坤宫。
“我去过世界上的很多大的博物馆,相比较而言故宫的西洋钟表馆藏是全世界最丰富的。因为我们有明清许多代皇帝的喜爱和重视,又经过几百年来钟表修复师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人类钟表艺术的巨大宝库。”王津自豪地说。
“故宫钟表的特点是复杂独特的演绎功能,尤其在顺治、康熙和乾隆三朝,基本上是皇帝的御用宝贝玩具。”王津说,“我们修复的很多钟,外国专家来看过之后,都很惊叹,经常被借到世界各地展出,这就对我们的修复技艺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外国专家觉得修不好的钟,在故宫,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把它修好,这也是故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骄傲。”
“修钟表不单单是和国外的专家比,还要和古代近代的大师匠人们比,他们既然可以在那个时代把钟表造出来,我们身处在这个科技更加发达的时代,更没有理由修不好了。对于我们的难度在于,我们不允许有任何闪失,我们拿着捣腾的是文物,修复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文物有重大损坏,我们将愧对后人,所以很多时候我和同事们的压力也很大,但压力再大也要完成工作,因为你不做,真的就没人能做这事了。”
温柔儒雅的王津说这个时候目光坚毅而决绝,因为的确在他的领域,如果他不去做这个事情,真的没有什么人能做了。
故宫做的事
民间也有人在做
每天,王津总会骑着他那辆1986年产的凤凰牌自行车,一大早就到故宫,开始一天漫长的工作。他每个月的薪水不到万元,这在北京实在算不得高收入,和他经手的文物价值相比,就像萤火虫的熹微光芒和皓月。但就是这点萤火虫般的光芒,使得皓月的光辉在世人面前得优雅展示。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网红纪录片播出之前,故宫文物背后的故事几乎不为人知,但随着纪录片的热播,故宫的网红们纷纷走到了台前,让大家熟知。
王津和亓昊楠
“我从来不认为我红了,红的是故宫和故宫的文物,这是一个好事情。以前我们宫里的钟表所就我和几个老师傅,还有我的徒弟亓昊楠,长久以来,因为收入低,没有年轻人肯来,《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很多学工业设计和机械的年轻人找上来,想加入我们,今年所里就会来几个博士毕业的年轻人,我们的这门手艺也会后继有人了。”
“以我的手艺,我完全可以给自己谋求一份更好收入的差事,但我就是喜欢在故宫修钟表,我就是不忍心看着这么多珍贵的物件放在故宫的仓库里不见天日。我修了40年,才修好了两三百件,如果要把宫里钟表都修好,起码还要两三代人,所以只要宫里需要我,我就会一直修下去,直到我真的修不动了的那天。”王津动情地说。
“几百年来,我们对故宫文物精心修护,供人们观摩,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民族瑰宝,塑造我们民族的传承和性格,我们的大国历史就是我们的民族自信,是我们中国梦的一种基石。”这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一段话,道出了故宫之于民族而言的意义,这种意义的价值不单单在文物本身,还在于文化传承。
左起:陈瑞祥、王津、陈强达、亓昊楠
对于这次在温州举行的“时光的印记”百年钟表展,王津觉得是一件好事,他说:“现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都非常重视,作为即将申报浙江省级非遗项目,温州陈强达和陈瑞祥父子在这些年收集的近百余年来的钟表的集中展出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接下来,我们会建立长期合作,会把故宫的钟表修复技术带到温州。故宫馆藏的钟表多是体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特色的钟表,而陈氏父子收藏的主要是体现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钟表的发展,并得到了温州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是我为什么这次一定要到温州来看这次展览的原因,故宫在做的事情,如果民间也有人在做,那么一定是好事。”
和王津的谈话,感觉一直如沐春风,这位温暖而谦逊、执着而内敛的国宝级匠人像你的师长一样,耐心地为你娓娓道来,像认识了很多年的老朋友再次重逢,为你讲述他这些年以来看似平淡却波澜壮阔的故事。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