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赵海潮,早年曾做过中央首长专机的安全保卫工作。从1972年到1974年,他5次见到周恩来总理。他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见到周总理是在1974年12月。当时,周总理已是癌症晚期,人虽然形销骨立、面容憔悴,但两只眼睛,仍是那么炯炯有神;胸前的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仍是那么熠熠生辉!这5次与周总理的近距离接触,影响了赵海潮的人生:不管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要像周总理那样,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

几十年了,周总理的形象一直定格在赵海潮的心头。在部队,他荣立过三等功,被评过学雷锋先进个人;转业到地方,被授予省统战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退休以后,他以老党员、公益服务志愿者身份,继续在社区忙碌。他说:“我是个平凡的人,做不了周总理那样的大事,那我就从小事做起,学习周总理的精神,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家门前街心花园里的石桌石凳坏了,他自掏腰包买来水泥沙子等材料,与周围的老哥几个把它修好,还把自家的4把椅子拿出来,让前来下棋、纳凉的人用。以后,花园里的物品,他都是随坏随修。赶上雪天,他就早早起来,把花园和路上的雪清扫干净。看见有些老人腿脚不好,不愿意去理发店剪头,他就买来理发工具,在小花园里义务为大家理发。在他的带动下,老哥们也加入进来,成立了“老年志愿者义务理发小组”。对那些卧床的、残疾的、腿脚不好的老人,还主动上门服务。

赵海潮住的楼,楼寓门上挂了一个石英钟,为什么呢?因为细心的老赵发现,来街心花园散步锻炼的老人们没有钟表,看时间不方便,就自己弄了一个挂上,定期维修更换电池,到现在已有六年了。

社区里的黑板报总是定期更新,从未间断。从2004年开始,他就和老伴领着上小学的小孙女“承包”了这块园地。自己找材料,自己买粉笔,宣传时事新闻、健康知识、安全防范等内容,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赵海潮身体力行,还主动承担起社区卫生清扫工作。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抡起扫帚一干一身汗。有一个多年弃管的楼院,他一扫就是3年……一位老太太拖欠半年多卫生费,还自认为有理由不交,人们也没办法。在见到老赵这么一天接一天地清扫,环境有了大改观后,她主动补交了欠费。当人们慢慢知道,这位认真卖力的“扫卫生老头”,还是个团职的退休军人后,都有所感动,自觉规范不文明的行为,使居民区的卫生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的“便民小事”,数不胜数。赵海潮都是想到、看到、随手就做,兑现了他当初发出的“我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的诺言。

认养绿地培育苗圃

敬爱的周总理死后都带头移风易俗保护环境,把骨灰撒到了祖国的江河大地。赵海潮一想到这些,就决心用有生之年,从身边做起,力所能及地为改善环境、绿化美化环境做点贡献。

赵海潮率先认养了3块绿地,一年四季精心养护管理。但这还不够,他想把小区绿化的事再往前推一步。正好他家附近有个废弃的存煤小院,里面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多年没人清理没人管。“这可以利用啊!”他发动全家老小和亲属,不声不响地苦干了10多天,运走了垃圾,平整了土地,开辟出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苗圃,用来培育小区绿化用的树苗。

有了这块“宝地”后,赵海潮更忙了。他每天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地采集了5000多粒木槿、1000多粒芙蓉树种。把它们一一种下,浇水施肥,精心培育管理。几年功夫,这些树种生根发芽长叶抽枝,形成了两个木槿园、一个芙蓉园,郁郁葱葱,蔚然成林。赵海潮用心血和汗水,使一块“造脏的废地”,变成了远近闻名广受欢迎的树苗来源地。

一人育苗,为四方送绿。几年来,赵海潮把4000多株木槿、200多株芙蓉树苗无偿地赠送给了街道、社区、医院、学校等20多个单位和120多个家庭。如今,那200多棵两米多高的芙蓉树,已经在消防支队、林园社区等地生根开花,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揣着爱心“操闲心”

赵海潮退休15年来,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从不见他闲着。家里人都说:退休了比上班时还忙。

15年里,围绕鞍山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建设等方面,赵海潮和身边的老年志愿者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献策,先后向市、区、街道办事处写出建议信15次,提出建议300多条,其中数十条被相关部门采纳。

2006年4月,他同9名老年志愿者把一封《我们的心愿和责任》的长信递交市政府领导,除了建议,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老年群体要为鞍山科学发展奉献余热的心愿,得到市领导的赞扬和支持。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赵海潮认真阅读了市文明委发布的《鞍山市市民文明公约》《鞍山市市民“十不”行为规范》,反复斟酌,细细琢磨,最后提出了3点修改意见。市文明委对他提出的将“不酗酒闹事”的“闹”改成“滋”,十分赞赏并采纳,认为“改得好,一字千金”!

在社区,赵海潮被称作做好事、管闲事的“和事佬”。大家信得过他,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同他说,而只要能帮上忙,他都二话不说真诚相助。

2015年,有个医院在小区附近建了一栋医疗楼,居民们有意见,怕产生医疗污染影响健康。赵海潮便出面会同居民代表及社区领导找到医院,寻求解决办法,但是多次交涉未果。赵海潮带着民意找到了市信访局,在市信访局的干预下,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化解了一起容易引起群体事件的矛盾。这家医院面向居民楼建了一个大广告牌,灯光一亮一个晚上,严重影响居民休息,强烈要求拆除。医院方面觉得花了不少钱,不同意。双方矛盾很大。赵海潮做双方工作,各让一步。广告保留,但,灯光打到晚10点关闭。协调了双方的利益,化解了矛盾。

东方社区有个15岁的男孩,父母离异后由父亲抚养。可是父亲酗酒经常打骂孩子,后来还得了脑溢血,孩子也沾染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当孩子触犯法律被羁押时,其父却突然离世。赵海潮得知这一情况后,内心十分焦急,他找到社区干部,一起到法院说明情况,请求法院批准孩子回家料理父亲后事。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他一再说:谢谢赵爷爷,我犯了罪,赵爷爷还这样关心我、帮助我。今后,我一定好好改造,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赵海潮所在楼里的邻居因为买房与前楼的邻居产生了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要动武。赵海潮找来社区干部去调解,可是两家都不让步。赵海潮就三番五次上门劝说,最后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双方,两家和平解决了矛盾。像这样的邻里纠纷,十几年来,赵海潮成功调解了上百件。

2015年,赵海潮被评选为“辽宁好人·最美老有所为人物”。赵海潮说:“我就是个退休老头,与周总理比,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只要对社会有益,对老百姓有好处,我就一定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