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动画片钟表店的故事)故事钟表法,
怒答,长文干货。
在写这道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定义一下什么是“爽”。
“爽”,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舒服,使人感到愉悦”,放到这道题之下我个人觉得可以把它定义成“快感”,能把学习学出快感,也可谓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之一了。
而把这种境界量化成一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到底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
当然是有的,我把它们整理成如下内容,并且归纳成一个系统,全文长约3000多字。
这个系统里包含了六种学习方法,也是答主一直在坚持用的,涵盖了学习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并且亲测高效可靠,建议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不要跳读,阅读时间大约三分钟。
只愿这些经验方法也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正文分割线————————
在这篇回答的开头,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在做哪些事时是最能获得快感的,而你又觉得这种快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比如,同样是读书,你为什么对武侠玄幻小说全神贯注地读两三个小时而不觉得累,但是一看单词书专业课教材就觉得浑身难受很难沉浸其中?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因为你在看武侠小说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每章的情节和悬念以及趣味性会推着你继续阅读,为此你可以刻意跳过一些描写,自动脑补一些场景,甚至一目十行,这其间你的大脑对这些文字的处理是连贯的、一气呵成的。
(或者反过来想,如果这些武侠小说全部变成繁体竖排的,而你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的话,你还能像平常那样读得连贯顺畅吗?)
但是,当你再看专业书的时候,就很难保持上面的专注度了,因为教材书的知识密度大,有效信息点又多,你很难像读小说那样一目十行,无法连贯起来,其间的知识盲点还会对你的阅读形成阻碍,消耗你的注意力,所以很难有那种“爽”的感觉。
再比如打游戏,很多人能在电脑前一打游戏就是一下午,或者通宵开黑也不觉得累,但是让你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写论文或者敲代码时就很难有快感,因为你会发现游戏中的反馈都是及时的、量化的,包括打一个boss爆的装备,每个等级习得的不同技能,拿到五杀后受队友的膜拜……
这些及时的反馈会带给你一种被认可的快感,从而在心里产生了那种“爽”的感觉,而相对而言写论文或敲代码的反馈周期较长,很容易就丢失了你的注意力。
所以综合上述经验,我们会发现几条很有意思的“爽点”:
第一, 做你热爱的事最爽。
第二, 有实在而及时的反馈最爽。
第三, 利用这些反馈促进良性循环最爽。
我依据以上这些关于“爽点”的规律,再结合自己学习的经验,制作了一套可供大家参考的学习方法,其中包括学习前、中、后以及检测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可以结合一起用,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点进行尝试,亲测有效。
A.学习前:
1.定计划,罗列目标清单。
你可以按照一周或者一个月为单位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量化到具体的某一天。
定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自己,而是为了在大体的方向上不出问题,在一张白纸上记下你当天所要完成的任务,每完成一项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划掉,任务内容不必写得太细太杂,自己看得懂就行,然后有了明确目标后不断做减法,直到把当天的任务完成。
2.保持学习的仪式感。
说是仪式感,不如讲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暗示,你在心里暗示自己马上就要进入一种严谨而专注的学习状态,并为此提前做好准备。
第一步,把可能学习中用到的工具提前准备好,其中包括你要看的书、必要的文具、钟表、饮用水、一张A4白纸(后面我会讲有什么用),然后放在桌子一字排开。
第二步,看看钟表上的时间,并在心里规划出接下来学习的大致时间长短,以及学习任务的大致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选择你认为最舒服的学习姿态,深吸一口气,使自己的内心尽可能地平静下来,然后带着一种期待和喜悦,看好时间点,翻开书本,安静地进入学习状态。
(A4白纸的作用在于,在你学习过程中如果突然想到什么重要的事,且完成时间超过两分钟,可以随手记在身边的白纸上,然后在休息期间统一完成)
B.学习中:
1.番茄工作法
以25分钟为一个番茄工作单位,每完成一个番茄,休息一小次,每累计完成4个番茄,休息一大次。把学习上的大任务划分成小任务,分而治之,集中精力坚持6个25分钟显然比连续学习4个小时容易得多。
但是要注意,使用番茄时钟法要因人而异、因任务而异,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长度(答主本人是30分钟一个番茄),灵活处理。
一般来说,番茄时钟法适合那些容易拆分,并且有明确目标和界定的任务。
关于番茄时钟学习法的更多细节在我的另一篇回答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2.自我激励法
在完成那种大的、时间跨度长的,并且没有明确界定的任务,自我暗示和激励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比如你要准备一个资格证考试,在复习期间可以用这样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现在好好准备考试,等考试结束之后一定要找自己的朋友们出去大吃一顿。
这个方法在我考研的时候很好用,我一般以“月”为单位规划复习的大模块,并以“周”为单位付诸实行,但是中间过程不宜用力过猛,很容易再而衰、三而竭,所以在每周与每周之间,不妨加设一些小激励,效果会好很多。
这种自我暗示激励的方法可以贯穿在你的整个复习任务中,也算是一种特意为自己准备的惊喜。
关于考研的一些经验,我已经分享在这个回答里了,有兴趣朋友可以看一看:
对于一个经历过考研的人,你有哪些被考生忽视的细节想告诉要考研的人?421 赞同 · 19 评论回答C.学习后: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且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简而言之,这套时间记录法的核心就是记录你每天的“纯粹工作时间”,即你真正拿来工作的时间。
如上图所示,这是柳比歇夫本人在1964年某天的时间记录表,里面细致地记录了他当天的纯粹工作时间,使用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尽可能地记录精准,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可与番茄时钟法搭配使用。
等你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做二次统计,就能计算出自己一天能专注的总时间是多少,能不间断地持续专注的时间上限是多少,以及怎样去调整改进。
D.检验学习效果
1.费曼技巧(使抽象具体化)
这是由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发现的技巧,也是一种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好办法。
关于费曼技巧的发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据他本人的原话所说: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念里边的章节。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 25 英尺,头有 6 英尺宽。’
父亲停顿了念书,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
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都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
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后来,费曼依据这个来自于他父亲的经验发现了“费曼技巧”,简而言之,就是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用你已经理解的东西去掌握你未理解的东西。
以上就是所谓“费曼学习法”的具体步骤,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费曼技巧”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即你要把自己当作老师(可以是假装,也可以是真的传授),把学习的内容当成学生问的问题,甚至可以想象成是你喜欢的异性朋友在向你询问,想象这时你该如何去回答或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使用“费曼技巧”其实也是自己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
你要考虑自己如何给学生讲演这个问题,才能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深刻内涵,看懂了不代表你会了,只有你能讲出来才是你自己的。
这个技巧甚至还可以作延伸,回忆你看过的某本书或某篇paper的脉络,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最能抓住你的核心点是什么?文字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写?
写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疑问,我只要做到前面的几点就够了,干嘛还要费劲心思去检验自己呢?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显然但是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那就是,你的知识水平的提升和你完成了多少学习任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可能你一天能完成十几个番茄,但是那些任务当真成为你的知识储备了吗?那些知识你真的会灵活运用了吗?把单词看许多遍就真的会背了吗?
懂了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费曼技巧”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而我们又为什么要用它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此促进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了。
———————分割线————————
以上四个部分六个方法即是我个人使用过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还是有必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这种东西因人而异,再好的方法,如果不去自己亲自实践也只是一纸空谈。
本文全文长3400多字,我花费了整整3个小时去编辑回答,期间没有使用番茄工作法,也没有走神,因为我知道这篇回答写下来会帮助许多需要它的人,而你们的反馈是我写这种纯干货类文章最大的快乐了,所以收藏的时候别忘了赞赞哦。
@梁豆子 回答荐读,走前别忘了点个关注呀:-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