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劳模街:记录矿工荣光见证城市变迁(5分钟经典故事演讲王维舟)五分钟表演的故事大全,
天气预报
2月18日(星期六)
多云见晴天
偏东风2级~3级转西北风4级~5级
2℃~17℃
全文约2400字,阅读大约需5分钟
我市中站区的一个居民区——李封街道衡苑社区鑫鑫花园小区内,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将居民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这条并不起眼的道路有名字,它叫劳模街。
劳模街建成于1950年,是以我市第一个全国安全生产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刘九学所获荣誉而命名的。刘九学曾在此居住,是那个时代煤矿工人的骄傲。
以矿起家,因煤而兴,焦作快速发展,版图不断扩大。劳模街逐渐从昔日煤矿工人聚居区内的主干道,变身为如今居民小区的内部道路,它见证了煤城的巨变。
以劳模命名的街道
2月16日上午,鑫鑫花园小区86岁的退休老矿工赵元庆走出家门,漫步在劳模街上。脚下是平坦、整洁的道路,路边树木挺立,路南头是一个宽阔的休闲广场。
走在劳模街上的赵元庆。
时间追溯到1950年,13岁的赵元庆跟随父母搬到焦作矿务局李封矿一个新建的矿工生活区。这里建有400多间土坯房,住着近200户像赵元庆一样的矿工家庭。其中,最出名的一户是刘九学家。
当年,刘九学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模范,还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矿工们入住生活区后,商议着给生活区中间的道路起个名字。有人建议:“全国劳动模范刘九学就住在这里,这条街就叫劳模街吧。”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就这样,这条矿工居民区内的道路有了名字——劳模街。
“我们以前居住的是窑洞,搬到这里住进了条件好一些的土坯房,还得感谢刘九学。”赵元庆说。
刘九学1905年出生于博爱县柏山镇一个贫苦农家。1914年,刚满9岁的刘九学就来到李封煤矿井下干活。从1948年10月焦作二次解放至1950年,刘九学所在的班组在矿井老化、设备简陋的恶劣环境下采煤,不但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而且连续19个月无事故发生,创下了当时焦作煤矿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生产纪录。
1950年,在全国煤炭安全生产总结会议上,刘九学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模范。同年,刘九学还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国家为表彰刘九学以及他所在的矿工集体,决定建设一个新的矿工居住区,以改善矿工生活条件,才有了后来的劳模街。
记录矿工光辉岁月
矿井里,机械设备24小时运转,矿工们轮替上岗。劳模街上,不分昼夜,人来人往,它曾是中站区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之一。
上世纪50年代,赵元庆印象最深、感觉最幸福的事儿,就是夜晚在劳模街北头看幻灯片。这在娱乐项目十分匮乏的时代,是非常时髦的事情。“与后来我们经常看的电影不同,幻灯片没有声音,只有图像。但大家都觉得很新奇。”赵元庆说。
上世纪90年代的劳模街。(翻拍)
劳模街北头有一家供销合作社,供应日用品;南头相继建成了屠宰厂、酱菜厂,带动整条街道更加繁荣。赵元庆至今记得,街道上时而有运货车辆经过,时而有人拉着平板车走过,时而有人挥动棍子赶着猪从街上走过……
但是,当时矿工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限量供应,购物要靠粮票、布票等票据。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国粮食供应紧张,对体力劳动强度大的煤矿工人来说更是严峻挑战。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刘九学借着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向中央领导汇报了矿工的粮食供应情况。中央领导对此作出批示:煤矿工人每月的供食标准由20多公斤增加到30多公斤。
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居住在劳模街的煤矿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1953年3月,刘九学模范班人员增加到108人,矿党委宣布成立刘九学采煤队。刘九学担任李封矿采煤队队长后,带领广大矿工推广先进采煤技术百余种,使产量和效率大幅提高,并创造了12年持续安全生产的纪录。刘九学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选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多次应邀参加国庆观礼。
1958年7月,刘九学采煤队采取台阶式中底层同时回采四班平行交叉作业,全队采煤1.7718万吨,创全国煤矿采煤队月采煤最高水平。
1961年3月29日,《河南日报》报道了刘九学采煤队持续安全生产的经验,并配发《向刘九学采煤队学习》的社论。报道称,刘九学采煤队自1948年10月以来,年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13年共采煤170多万吨。同年12月11日,河南省煤炭工业厅、总工会在焦作联合召开现场会,推广刘九学采煤队的生产经验。
1964年9月25日,刘九学因病去世,终年59岁。
见证煤城沧桑巨变
从昔日繁华的矿工生活区主干道,到如今一条不起眼的小区内部路,不是因为劳模街变小了,而是城市变大了。
记者在中站区采访,问及年轻一代,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劳模街的历史,甚至不知道劳模街在哪里。不过,这条街东边有一个以劳模街命名的学校——劳模街小学,成了那段繁华时光留存至今的历史印记。
以劳模街命名的小学。
73年过去了,劳模街也见证了城市的巨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劳模街上,骑自行车的群众逐渐多了起来。赵元庆回忆,当时,他裹着一条破棉被,排队三天三夜,才总算买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劳模街居住的矿工们已不再为买不到商品而发愁了。
1992年,劳模街两旁的土坯房翻新成了砖瓦房,劳模街由渣土路硬化成了混凝土路。
进入新世纪,中站区作为焦作矿区曾经采煤集中的地方,也是采煤塌陷最为集中、破坏严重的城区。曾为国家建设贡献大量能源的中站区,在资源枯竭后,经过艰难求索,工业经济实现了华丽转型。
随着城市的转型发展,劳模街周边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国家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劳模街两旁低矮的砖瓦房被拆除,原地盖起了16栋单元楼,取名为鑫鑫花园。小区内配套齐全,绿树成荫,还建有休闲广场等服务设施。
在此居住了半个世纪的矿工,终于告别住房紧张的历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小区环境好,社区组织的活动多,我今年86岁了,身体还很硬朗。”赵元庆说。
昔日,焦作煤矿工人被毛主席称赞“特别能战斗”,刘九学采煤队被载入《焦作煤矿史》。记住劳模街就是要记住劳模的光荣历史,发扬“特别能战斗”的城市精神,激励焦作人谱写新时代的出彩篇章。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军 摄影报道
总值班:陈 彬 统 筹:王 言
审 核:拜利萍 责 编:梁智玲
校 对:许 凌 编 辑:王翠翠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