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有哪些新书值得期待?(蚂蚁手表)蚂蚁钟表故事视频,
2021年已悄然离去,而我们在2022年也快度过一周了。欢迎来到新的一年!
时间是日历和钟表上的一串数字,而在时间的流逝中,能让时间慢下来的方式并不多——何况慢下来的也只是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回顾过去一年读的书,展望新的一年将要读的书,对时间的感知或许会显得充实许多。书籍这一物质和阅读这一动作,让空洞的时间具有形体与质量。
与往年的此时此刻一样,我们向爱书的你推送一篇盘点文章,分享“值得期待的新书”。
当然,这份书单的选择仅从选题、原著作者等角度考虑,并不代表最终出书质量。大部分新书尚未确立书封,以“暂无书封”替代,部分译著则使用了原版封面。
希望书友们能从这份书单里找到感兴趣的书目,增加到自己的收藏中,在新的一年开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本书单包括文学、人文社科、历史和艺术生活等类别。童书书单为单独推送。对童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新京报小童书”来了解值得期待的童书。)
— 1 —
文学
本书是中国当代“第三代诗人”中的重要诗人王寅的诗歌新作与精选集,收录了他近年百首创作。在诗歌文本之外,该书也加入了影像诗、舞蹈、摄影作品等多媒体元素,在编排上是一本多元的“立体诗集”。
《白发阿娥及其他》是西西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分为两卷。“白发阿娥”卷收入1980到2000年、横跨二十年的八个短篇,温柔呈现城市老人的生活方式。“其他”卷收入西西晚年所写的风格多样、带有先锋气质的短篇、短章,是西西晚年仍坚持文学探索的精神闪光。
时间速朽,命运轻微,唯骨中诗篇浩如江河。《陈年喜的诗》收录了作者2018年以来的百余首新作,写父母、朋友、妻子、童年,俗世人情、人间烟火;也写塞外、江南、历史、传说,山河地理,凭吊怀古。
“李白”,1975年12月生,笔名李一白。过气作家,不婚主义者,青少年怀旧浪漫男(直至中年)。十岁时其母与人私奔,不知所终。谈过十几场恋爱,写过两三本书。父亲李忠诚,农机厂副厂长,救火英模,未来的阿兹海默症患者。本书记载了这对父子自1985至2019年之间的人生悲欢。
1944年,27岁的鲁尔福去墨西哥首都旅行。不久之前,他刚刚正式向克拉拉求婚。《致克拉拉的信》(1944—1950)共收录84封书信(及照片、珍贵手写稿等),是了解鲁尔福及其作品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偷水果的姑娘》是2019年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最新长篇小说,被作者称为“最后的史诗”。
帕慕克在瘟疫、悬疑、谋杀、20世纪初期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氛围中创造出了一个爱情故事。帕慕克在爱情叙事方面的细腻程度,值得期待。
阿尔瓦罗·穆蒂斯是向马尔克斯推荐胡安·鲁尔福的人,文学眼光毋庸置疑。小说是第一次出版,也很值得期待。
马沙多·德·阿西斯(1839-1908),巴西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大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将他列入了“100位文学天才”榜单。《幻灭三部曲》由先后出版的三部小说构成:《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1881)《金卡斯·博尔巴》(1891)《堂卡斯穆罗》(1899)。是作者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巴西文学的“不朽三部曲”。
埃德蒙·雅贝斯(1912—1991),法国当代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本书是一位异乡人的肖像,作者就流亡与荒漠、话语与沉默的主题进行思索和阐述。
本书是自白派诗歌创始人罗伯特·洛威尔献给爱人卡洛琳的一部十四行诗集,普利策诗歌奖获奖作品。这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色彩的爱情诗集,讲述“一个男人,两个女人”——洛威尔与前妻哈德威克、现任卡洛琳“小说桥段”一般的感情故事。
塞巴尔德在本书中更加纯熟地模糊了传记、散文与游记的边界。他一边行走一边从人物回忆中寻求慰藉与灵感,关注他们怪异但优美的细节与轶事,绘出了艺术家们精致而古怪的肖像。同时,塞巴尔德也在旅途中掺入自己的深刻思考,企图在痛苦、混乱和荒谬的现实中寻找意义和永恒。
本书是约瑟夫·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第五卷,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十年的生活与创作,以及他在俄罗斯文坛最终地位的确立,陀氏最重要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会在本卷中逐章解读。与前四卷一样,弗兰克会从社会-文化史以及文学史角度细致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十年的创作生涯。
十年磨一剑的米沃什首部标准传记,获2011年波兰尼刻文学奖。
《卡夫卡传:早年》是卡夫卡权威传记的第一卷。作者以史学家的视角考察了卡夫卡生活的布拉格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这一切如何影响了卡夫卡。《卡夫卡传:关键岁月》是卡夫卡权威传记的中卷。作者花费了十多年处理四千多页报刊、信件和文学章节,这些之前都未曾出版过。
如果说《一个市民的自白》(I. II)是对市民主义生活方式的回忆和挽歌,那么第三部《我本想沉默》则是记录并剖析这个阶层的坠落和灭亡。马洛伊的文字,既是为市民阶层的覆灭作证,为匈牙利的民族悲剧作证,亦是为20世纪欧洲的沉重遗产作证。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先锋小说家乔治·佩雷克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反复运用不确定的名字以增强喜剧效果,这些名字也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没有结尾的索引。这辆带有镀铬把手的小自行车的主人名叫亨利·波拉克,是故事叙述者的朋友。
— 2 —人文社科
哲学家陈嘉映新近思考力作。他善于从小词的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问题,并最终通达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那个古老的苏格拉底之问:“人应该如何生活?”本书正是他结合当今时代,从感知、理知等概念辨析角度入手通达这一哲学之问的最新作品。
书中的被访者小区保安阿微、菜场商贩红芹姐、水电工人小傅、家政阿姨小萍等人,都是生活在作者“附近”的普通人,也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身边的陌生人”的缩影。
中国作为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各省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边疆所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19世纪之前是如何成形并得以维系的?本书重在回答包括这一问题在内的、关于现代中国的四个核心问题。
揭露时下广为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著作中存在的对科学概念的滥用情况。对这一选题的探索可真是滑稽,而作者对学术写作和发表的嘲讽和反思却是值得深思的,在今天可能尤其如此。
不知从何时起,人类似乎已经忘记本身也是动物的一部分。“人”的诞生,已经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自此其他动物都被称作“动物”。本书从“社群”概念出发,将人类社会的公民身份框架应用于动物权利问题,而这有可能会为我们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不同的思路,看到不同的问题。
“性”与“法律”是如何交织的?本书以古代和中世纪的性观念、性风俗为起点,又从美国建国之初的立宪理念,讲到19世纪至21世纪美国“性道德”和“性观念”的演化。案例包括美国最高法院在格列斯伍德诉康涅狄格州案(避孕)、罗伊诉韦德案(堕胎)、奥贝格费尔诉侯吉斯案(同性婚姻)等。
对坏血病的治疗是最伟大的医学胜利之一,但它对历史的影响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在这本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书中,斯蒂芬·鲍恩回顾了从16世纪坏血病最早出现的记录,到18世纪这个疾病最严重的时期,当时它能导致牙齿跌落、骨头断裂,再到19世纪早期,预防药物最终投入使用的历史。
母乳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吗?近年来,母乳喂养的倡议运动日益变得激进和极端,母乳喂养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一种半强制的道德运动。本书对日益激进的母乳喂养政策提出了检讨,可能会挑战我们的认知。
1930年,一位人类学学生亨丽埃塔的死亡动摇了当时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所建立起的脆弱平衡,也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乃至整个学科置于众人审视的目光之下。本书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为亨丽埃塔的死亡去污名化。
当今的富裕国家如何率先建立了现代的财政体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书考察了欧洲政治体制与公共财政的长期演变,基于11个国家跨越400年的面板数据,认为有效财政制度的兴起是因为两次根本性的政治转型彻底解决了财政分割和专制统治这两大顽疾。
本书是日本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深刻思考的总结式作品。上野千鹤子从“9·11”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海湾战争,在这一系列暴力事件中思考,性别这一不确定的因素在国家和暴力体系的新的构成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2021年12月26日,有“21世纪的达尔文”之誉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逝世。在本书中他讲述了他的蚂蚁研究,从童年时期在亚拉巴马州森林中第一次与蚂蚁相遇,到前往西印度群岛、莫桑比克、新几内亚、多芬岛等遥远之地的旅程,他对蚂蚁的观察和研究步步深入。值得期待的是,书中含有克里斯滕·奥尔细致入微的蚂蚁插图,以及威尔逊在世界各地探险的罕见照片。
本书关注的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保守势力所兴起的一股“反扑”浪潮。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著作,是对女性所受攻击的全面审视,它是一个警钟,提醒了每一代女性所面临的陷阱和危机。
沙弥拉·鲁德帕在代孕机构访谈了七十位代理孕母和二十对试图成为父母的伴侣,分析了代孕这一新兴劳动在全球化潮流下的兴起和发展。本书荣获当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亚洲与亚美领域关注亚洲/跨国际亚洲最佳图书。
本书探讨了宠物如何形成的话题:宠物是“支配”与“喜爱”结合的产物。段义孚使用大量历史证据表明:人类养宠物是因为情感的需要;实质上是因为人类有足够的权力支配宠物,能从支配他者的行动中获得自我满足,这种支配也出现在人类与其他人类成员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
曾担任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主编的比尔·艾莫特对日本各地的21名女性进行了采访。他以这些女性的纪实故事,展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变如何促进了女性就业,及女性的思维和工作能力又如何有益地影响了工作、社会环境。
孤独成为一种时代病症,源于每个人的自决。本书在人文史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地带,展现了一个逐渐失去亲密感的社会,从生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阐释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况,而作者说的“孤独人”或许正是此刻看着手机的你我。
麦卡伦基于田野调研,展示了亚马逊拣货工、零工经济从业者、硅谷创业者等各类劳动者面临的过劳危机,并追溯“有意义”工作的思想渊源。作者提出,过度的工作,正在摧毁“普通人”的“美国梦”。面对这一全球性的问题,作者也试图探讨基本收入、全民基本服务、机器人征税等。
— 3—历史
中古时期的中国(北魏隋唐),影响力来自北方,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多元性特征。作者的视角独特,乃是从中古时代多元文化中国的特性上来把握历史诸面向。
全书内容涉及物质史、贸易史、海洋史等,也涉及对全球史中的“人”——移民——的研究。哪吒、火山、海贝与龙涎香是本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作者从这些微观的事物出发,展现一部丰富又精致、跨越几个世纪的全球史。
本书以清代日记为切入点,通过十个小专题,来探讨清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力图突破将日记作为单纯史料的常规办法,将书籍史、情感史、饮食史、文体学、性别研究等方法介入研究。对日记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期待作者读日记的方法。
本书借助诸多考古学层面的历史资料,试图呈现唐代充满活力的时尚文化与体系,其通过唐代的工匠、穿戴者、服饰评论者的诸多努力体现出来。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本书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依据相关历史史料、笔记、诗文等资料,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写照。
本书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来记忆我们的共同的过去的。作者将告诉读者所需要了解的不同国家如何记住战争的一切,以及这对我们今天所生活着的世界的意涵。
麦克米兰在书中围绕人类争斗的天性,审视了战争这一行动以何种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以及反之,战争又如何受到政治构架、科技或是意识形态上变迁的影响。通过对从历史上经典战役到当下战争中教训的反思,麦克米兰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诸多面——它决定我们过去、未来、世界观以及自我概念的方式。
— 4—艺术生活
《我本芬芳》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普通女人的婚姻故事。继《秋园》《浮木》后,八旬奶奶讲述六十年的婚姻故事,诉说不为人知的柔情、渴望与痛楚,献给所有不被看见的你我她。
本书分主题剖析纪实、肖像等摄影类型的发展,又选取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侯登科、长期关注国人群像的刘铮以及借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自我的洪磊等13位摄影师进行个案研究,展现多样动的摄影实践。
明代文人唐寅曾有诗描绘江南吴地:“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本书主书名便取自该诗句。全书通过书画、碑刻拓片、历史地图、建筑构件、营建工具等呈现吴地“普通人”的生活——从吃饭、饮水,到日常起居、读书、耕作、出行,乃至物资与产品的流通,婚丧嫁娶、礼拜祭祀、医疗卫生等。关于古人生活方式的描写总是吸引现代人的,不知本书用书画等古物来呈现(包括想象)是否有更多惊喜。
音乐学家查尔斯·罗森犀利、敏锐而又充满幽默感地回顾了古典音乐、21世纪的新音乐以及各式文学作品,既注意到了古典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变化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又批判了评论界的部分浮华现象,与我们当下的评论又有几分相似呢?
中国风(Chinoiserie)兴起于13世纪晚期,是一种西方特有的文化现象,代表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中国风并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艺术媒介或特定的时代风格,而是一种广泛的文化艺术诉求。中国风在欧洲的产生与风格发展,对欧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本书旨在通过配套的图片与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历史的轨迹。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五个各不相同的唐人街的故事。旧金山唐人街历史最久、纽约唐人街规模最大、洛杉矶唐人街是好莱坞地标之一、夏威夷唐人街拥有最多元族裔、拉斯维加斯唐人街就在购物中心内。唐人街过去150年来的演变与生活尽在其中。
《梦之囚徒》《方向》的作者、法国实验漫画家马克-安托万·马修的合集,《上升》讲述了一个来自地狱最底层的男人,持续多年登上大教堂一级又一级台阶的故事……对马修早期绘画风格感兴趣的话可以期待一下。
本书打破了完美的爱人、完美的父母、完美的朋友、完美的同事......的神话、幻想和现代迷思,将可能帮助我们摆脱对“完美主义”的追求,直面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建立更有意义的亲密关系。
过去2500年间,人们如何认知、开发、生产、交易和使用颜色,以增强政治、宗教和艺术表现力?一套色彩文化史的大部头。
孩子厌学,易怒易哭,甚至自残自伤……他很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少年抑郁症》以亲历者口述形式,记录了17个家庭在孩子抑郁之后的挣扎与蜕变:“鸡娃”母亲,将学霸女儿逼成抑郁症;父母天天吵架,让孩子自认为是累赘。
在中世纪,人体是极具争议的话题:它既是通往神圣的大门,也是实践复杂解剖学想法的场所。这本书依次从头部、皮肤、骨头、心脏、血液等出发,以展现中世纪人们思考、探索、感受自我身体的方式,并借此窥见中世纪的历史和社会观念。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整理|宫子;
编辑|西西;走走;
校对|刘军。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