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钟表的起源和历史)钟表起源的故事,
西海全媒体记者在莫河驼场老青藏线直播。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我们纪念馆有三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走进青藏驼队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张存虎自豪地说。
青藏驼队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纪念馆面积不大,由老会议室改建而成,里面陈列着一件件与青藏驼队有关的文物,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述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2月22日,由青海省文物局、《西海都市报》主办的“青海文物的前世今生·红色印记”系列直播走进青藏驼队革命历史纪念馆,向广大网友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介绍文物之前,张存虎先介绍了青藏驼队的光辉历史和显赫功绩,以及莫河驼场的由来。驻足在名为“青藏路线图”的文物前,可以清楚地看到手绘地图上详细标注着每一个节点的水草分布及地理状况。
张存虎介绍,这张地图是1951年十八军独立支队进藏时测量绘制的纯手工地图,也是历史上最早、最完整、最详细、最全面的一张反映青海至拉萨的路线图。这件文物旁,陈列着一张1953年手工绘制的进藏路线图,它将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西北进藏的三条历史线路汇集于一张图纸上。张存虎说:“这两幅地图都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为了祖国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举全国之力援藏固藏。”
西海全媒体记者在莫河窑洞直播。
纪念馆的一处展柜里,有一个系着红色绸缎的老旧驼铃,它是1953年西藏运输总队头驼的驼铃。张存虎说,这是国家三级革命文物,是西藏运输总队运粮援藏的见证物。
1953年春,驻守拉萨的官兵和工作人员粮食严重短缺,全部存粮只能坚持一个月,中央命令中共中央西北局紧急成立“西藏运输总队”,任命时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部长的慕生忠二度担任青藏驼队政委。慕生忠到任之后紧急购买了两万八千峰骆驼,仅用54天时间就把100万斤救命粮突击运抵拉萨,缺粮危机得以解除,但九成以上的骆驼倒在了进藏途中,也有数十名驼工牺牲。
“当时,驼队的行军单元很长,分为中队和小队,走在队伍最前的驼队如果遇到狂风暴雪,蹄印会被掩盖,后方队伍在找不到痕迹的情况下,便通过驼铃声辨别方向,跟随驼铃声继续前进。”张存虎说,驼铃的音频很特殊,在青藏高原的山谷里能传出三至五公里,按照头驼铃声的指引,队伍顺利到达拉萨。
纪念馆的一面墙上,有一面旧五星红旗,它的尺寸不算标准,由两块红布拼接缝制而成,颜色也不再鲜艳。可就是这样一面五星红旗,却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这是1951年驼队随军进藏携带的五星红旗,是历史上第一面跨越唐古拉山的五星红旗,也是历史上第一面完整走过青藏线的五星红旗。
驼队完成运粮援藏重任后,部分驼工追随慕生忠将军修筑青藏公路。直播过程中,张存虎再次踏上老青藏公路,用这样的方式触摸历史的脉搏。
乌兰县柴达木双峰骆驼产业双创示范基地。
离纪念馆不远的地方,还保留着当年驼工们居住过的窑洞,很多驼二代出生在窑洞里。
“青藏驼队的历史是鲜活的、丰富的、厚重的。运粮援藏、青藏筑路、柴达木开发……70年来,青藏驼队曾在西藏和平解放、青藏公路筑成、柴达木资源勘探开发等历史事件中,担负了粮食物资运输、后勤补给保障的重要任务,3000余名由驼工和战士组成的驼队,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在荒漠戈壁中跟死神赛跑、与风沙较劲,用血肉筑成了一条永不消逝的希望之路。”张存虎说。
张存虎讲述的故事引发了网友的共鸣,曾在莫河生活过的驼二代、驼三代纷纷回忆起那段岁月。有网友点赞:“莫河驼场,红色高地,青藏线上永远的旗帜。”有网友留言:“我出生在莫河,好想回去看看。”还有网友说:“身在海外,看到家乡的巨变,感慨万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祝家乡越来越好。”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