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20和30年代是美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代,1925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兹比》如新星降临, T·S·艾略特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

海明威评论道:“既然他能够写出一本像《了不起的盖兹比》这样好的书,我相信他一定能改写成更好的书。”这部小说的出版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成名之初的菲茨杰拉德为了维持奢华生活,写了一些速成的短篇小说或是刊物连载作品。1922年,菲茨杰拉德以1000美元将《本杰明·巴顿奇事》卖给了COLLIERS杂志,后来被收入短篇小说集《爵士时代故事集》中出版,《本杰明·巴顿奇事》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成,更多的是以奇幻手法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  

 大卫·芬奇的电影作品充满阴沉、忧郁、哀伤的情调。 “我不认为电影只是取悦观众,娱乐大众,很多人认为我的电影是黑色的,暗淡的,甚至是扭曲的,但我并非故弄玄虚,而是想引发人们的思考。”

大卫·芬奇青睐伤痕电影,让人们本以为可以得到的安慰落入虚空。菲兹杰拉德忧伤的人生基调与大卫·芬奇的风格不谋而合。

经过大卫·芬奇大刀阔斧地修葺之后,原著小说完全变了模样,一出带有强烈的大卫·芬奇符号元素,向菲兹杰拉德致敬的悲剧人生剧于2008年公开上映。

 《本杰明·巴顿奇事》改编为电影后的中文译名为《返老还童》,正如原著小说的主旨---这是一个“返老还童”的故事。本杰明·巴顿的人生由老年开始到婴孩结束,倒流的人生给了本杰明异乎常人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影片中的时间意象,人生意象和偶然意象多次出现,多种意象纵横交错,碰撞摩擦出一幕幕充满哲思画面与场景。

而其中数次出现的“蜂鸟”和“挂钟”意象更是让人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蜂鸟”深邃的象征意义

从目前人类掌握的信息看,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唯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影片诸多故事情节中多次出现蜂鸟,意味深长。

这里蜂鸟的象征意义与挂钟(时间)的象征意义遥相呼应,彼此关联。

蜂鸟向后飞行,与本杰明·巴顿的逆向生长不谋而合,但与其他的一些自然现象或人物事物运行似有交错之感。

时间发生的顺序在本杰明身上看似不正常的特性,也表现出了另一方面的自然性和与可信性。

影片亦用陪衬法描写了一些与主人公相关的人物,比如母亲、父亲、朋友、爱人......母亲奎尼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人,是她收留了这个“不可能是人类”的婴儿。

她把他称作是“上帝的孩子”,说他在此已经是个奇迹;她把他放进抽屉里还不忘留一条缝供他呼吸;她在钟声响起时给了他这个“本杰明”的名字(钟的英文是“BEN”);她会在他的轮椅接近台阶的地方把他拉回;她会在他贪玩一整天不回家而吓到哭;她愉快地迎接他每次回家,并给他一个又一个拥抱。她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父亲的角色在片中也有几个不同的类型。

本杰明的父亲刚答应过世的妻子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转身却将他抛弃,原因是这个丑陋的不像人类的家伙夺走了他妻子的生命。他害怕他可怖的样子,他逃避责任。

而本杰明离开妻女的原因是害怕自己成为她们的拖累。他要给孩子一个父亲而不是一个玩伴,他希望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可他的责任就是离开,给孩子正常的生活。

很幸运的是,本杰明的第一次喝酒是和父亲一起,并用自己赚的钱请他。而本杰明的女儿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能在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弥留之际才发现父亲寄给自己的明信片。

《本杰明·巴顿奇事》里面,那只蜂鸟飞过大洋,飞过飓风的时候,也带动着人们的心一起飞回了过去那一幕一幕幸福的时段,欢快的童年,尽管也夹杂着一些痛苦和不幸。

即使反向而生的异人,跨洋的蜂鸟,在多如恒河沙数的生命中,能看到想到传述自己故事的,也只是屈指可数的吧。

这正是影片选题、叙事、意象与象征的可贵之处。

那些猝不及防的照面,惊心动魄的岁月,以毕生勇气说出的话语,拼命记住的悲伤和幸福,金石可镂,惊天动地,也不过是寥寥数人的风天海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过去的事情似清非清似记非记,庸庸碌碌草木一生,而那些头脑较为清醒始终深刻记得这一切的人们,也终会慢慢的老去......

尽管蜂鸟的大脑最多只有一粒米大,但它们的记忆能力却相当的惊人。

其实蕴意着,虽然时间飞快逝去,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的事件是不会被遗忘的。蜂鸟虽然渺小,但顽强追求着他有限生命力的意义。

无论是穿越海峡的女子,还是遭雷劈七次的老人;无论是怀抱艺术家梦想的船长,还是因车祸粉碎了舞蹈家梦想的黛西,还有心怀慈悲的黑人妈妈奎尼,他们的生命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片段。

“蜂鸟”在这里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

在漫漫航行的海面上,当拖船船员几乎全部死亡后,本杰明看到了蜂鸟在辽阔得不可能生存的海面上依然飞行;女儿在读完本杰明所有的日记后,垂死的黛西看到了蜂鸟在模糊不清的风雨中依然奋力搏击的身影。

每当做完了该做的事,准备踏上一条新的道路时,每当有人死去时,蜂鸟就会出现。

一段故事结束,新的一段故事又将开始......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类发展史其中的内容和片段。

“挂钟”交错的象征意义

常态下,第一时空是我们生活的时空,物理学上的第一时空概念是绝对时间及绝对空间。

第一时空观念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而《本杰明·巴顿奇事》故事设定的是一个生来就患有衰老症的男子,当所有人的生命都以自然衰老的状态经历着生老病死时,只有本杰明·巴顿的外表是从老年往婴儿方向倒退成长。

上帝似乎给本杰明·巴顿上了一根逆弦——正如影片开始那个倒流挂钟的意象。

电影大师卓别林曾经说过:“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这似乎暗示了时间的力量,更令人想入非非的以为,谁掌握了时间谁就可以掌握未来。

然而对于当时最伟大的钟表匠之一的盲人来说却并非如此,他擒住了时间,将它装入了挂钟,但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也把自己不可能实现的强烈意愿糅合了进去,他已然为自己开启了一个无法预知但有时候又在潜意识中十分清晰且曾经拥有过的“未来”!

这不能不说这是他跟时间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尽管这个玩笑其实并不轻松而且反叛自然。

在车站上开启并测试他专门为战争胜利而设计制作的大型悬挂时钟时,众人聚集仰慕凝心等待。

可当看到时钟倒转时,全场一片哗然,大家都以为搞错了......当人们听到了老人的真实心意回过神来时,内心即刻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伤痛,脱帽低头深陷哀思,同时也充满了对已战死的亲人能回家的幻觉喜悦之情。

无情流逝的时间从不会为谁停留,即使这个人曾经完美的将时间收进他的“宝盒”。

不过,人们曾经历的征途和故事并不只印证了时间的无情。

真理、科学、天才、和平、忠心、关爱、战争、谬论、迷信、野心、阴谋、混乱、残忍、血腥......所有这一切皆随挂钟时间的延伸而纠缠在一起,尽管那有可能只是一些假想的流线,但那些故事曾经真实的发生过,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1919年一战结束,在战争中痛失爱子的盲人钟表大师,借为中央车站修建大型挂钟之机,他希望能让时光倒流,让所有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亲人能回到家人身边。

“挂钟”在此隐喻人们对抗自然规律的愿望与无法违反自然规律的无奈。

每个人的人生,甚或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多的痛苦悲哀之事,使人难以忘怀,历历在目,人们期望那些因战乱或非正常失去的家人亲人(比如此次全球的疫情)能在此回到自己的身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时间对本杰明和黛西来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时间的河流在本杰明的身上表现为逆流,他的人生就那个倒着走的挂钟。

黛西与本杰明的爱情就像两根相交线,太年轻的时候他们不能在一起,太老的时候他们也不能在一起。

这是他们的宿命。

85岁的本杰明躺在80岁的黛西温暖的怀中,他用婴儿的目光注视着黛西那苍老的容颜,此刻他就是婴儿。

这种反常倒运式、交叉错断式意象叙事法新奇独特,给人耳目一新、心灵激震之感。

台风引发的大水冲向挂钟隐喻的时间是2005年,新奥尔良被台风袭击洪水泛滥之时,和医院里病床上的奄奄一息的黛西处在同一时空。

挂钟也象征着本杰明的时空,在那一刻,黛西死了,象征着本杰明的挂钟也被淹没,一同逝去。

“我们都会去同一个地方,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

这是一个关于若干鲜活生命的故事,也是一个城市一片热土的兴衰和一个时代的荣辱简史......

一个人们仰视的大型挂钟,盲人钟表师凯克先生想让时钟倒走,但历史和战争已经发生,倒走只会多制造出一个战争,后来的二战果然有了这种历史倒退的痕迹。

影片中后来凯克先生独自摇桨乘小船于无际的海面上长久的游去,消失无踪......这是一种漂泊幻觉的朦胧意象。

被他“制造”出来的本杰明也追随者凯克先生的朦胧意象,在后来的人生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他打杂卖力的水手生涯(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

而本杰明的童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也就是说他是在养老院“长大”的,当时他还是个老人的模样。

养老院,这是个特殊的意象,这里最接近生命的终点,可它却是本杰明的起点。

这里最常到来的“客人”就是死亡。一拨又一拨的人走了,然后新的人再进来,说是生命无常倒不如说是有常。

比如教堂里的那个牧师为本杰明和母亲做完祷告,便猝不及防倒地不起撒手人寰,但神奇的是,本来不孕的母亲后来真的怀孕了。

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我们不能左右也难以评价,不过我们可以尽可能的选择每个人度过自己生命的方式,或平静或波涛或安稳或惊险或常态或奇异或守旧或逆道......

影片结尾处,火车站的挂钟被电子时钟所取代了,倒着走的时钟毕竟只能拥有人的一生的时间,而电子时钟是不会倒着走的,这象征着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性。

无论人们怎样努力,终将无法改变自然规律。

但我们可以在这不可逆的时光之中,像那只蜂鸟一样,虽然渺小却也不停地挥动着代表无穷尽的8字型的翅膀,穿越于人生的飓风与大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