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启“大建设”以来,合肥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格局逐渐打开,城市框架逐渐成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发展熠熠生辉。一条条高架和地铁,让合肥城市更加通畅;一座座文化体育场馆,让合肥市民生活更加美好;而一个个小区改造和大城更新项目,则让这座“创新之都”更有温度……

今天,新安晚报推出“合肥大建设”专题报道,聚焦合肥十五年来“大建设”经验做法,展现“十三五”以来合肥城市建设的成就,呈现合肥更加壮阔的“十四五”宏伟蓝图。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GDP超万亿,被誉为中国最强“风投”城市;跻身新一线城市,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面对这样的“霸都”,如若你不是土生土长的老合肥人,一定很难将这些与曾经那座“江淮小邑”联系在一起。

12座高架桥,织就84公里空中快速路

2006年3月,春意盎然,合肥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南北走向的金寨路上建一座纵贯合肥新老城区的高架。合肥“大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当年9月30日,金寨路高架正式开工,为合肥高架桥的建设打响了发令枪。经过1年零4个多月的昼夜施工,2008年2月5日顺利完工,这也是合肥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快速路。建成通车后,驾车从稻香楼到经开区,原先40分钟车程缩短到10分钟以内,让不少人惊呼难以置信。作为合肥的第一座高架,很多人习惯称呼它“金高架”,它不仅是合肥南北向的交通主动脉,更让老城区和经开区等组团,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姿态相连。

“金高架”的建设吹响了合肥大规模高架桥建设的号角,在这之后,合肥的高架桥建设迅速驶入快车道。2010年9月,长江西路高架建成通车;2011年5月,裕溪路高架、马鞍山路高架建成通车;同年12月,合作化路高架建成通车;随后,徽州大道高架、铜陵路高架、阜阳路高架、包河大道高架、铜陵路高架北延、郎溪路高架、裕溪路高架东延、畅通二环(北环西段)等相继投入使用。

截至2020年底,合肥已建成12座高架,织就了84公里的空中快速路。

根据规划,十四五末,合肥市的高架路网将基本形成“五横七纵、多向加密”的格局。届时,市民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都可以通过多条放射性的快速路,经二环快速转换,实现从“到达”到“快速到达”的飞跃。

历时15年,合肥4900亿“砸”向大建设

从全省第一座高架桥到全省第一条双向14车道的徽州大道,再到全省第一条“无红灯”城市快速路畅通一环、全省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合肥大建设创造了无数合肥乃至安徽城建史上的纪录。

这背后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手笔”,合肥市大建办提供的数据显示,15年间,合肥大建设累计建成超4500项工程,完成投资超4900亿元。

合肥市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9年8月7日,合肥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1号线滨湖试验段正式开工,合肥人多年的轨道交通梦想以“试验”的形式拉开建设序幕。彼时,还有不少人在为合肥到底该不该建地铁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反对者认为这是面子工程,城市建设的盲目跟风其实就是浪费。毕竟,短短4.4公里的试验段投资就达6.9亿元,这么大的“手笔”对于当时的合肥来说,真的是前所未有。那时媒体的报道还清一色的需要向公众解释“为何要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将从哪里来”……

时至今日,“合肥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总里程115公里,累计运送乘客5.71亿乘次(截至2020年底)”“每天一百多万人通过合肥地铁通勤”这样的数据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已经不再有人去讨论地铁该不该建的问题了,越来越多的人热切盼望着新地铁快点建到自家门口,抑或是家门口的地铁快点建成通车,打开市长热线,各种关于地铁的热切呼声几乎都传递着同一个声音,那就是希望地铁建设快一点,再快一点……

人们常说“地铁一响,黄金万两”,其实这何尝不是大建设红利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福祇正源源不断地沁入普通市民家庭。

从环城到环湖,城市空间迭代更新

十余座高架的建成,多条地铁线路的相继通车,有效拉近了合肥周边区域与城区的距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综合承载力。

在这背后,也是合肥从小到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过程。用合肥市大建办、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分管大建设的副局长张超的话来总结,15年间,大建设拓展了合肥的大空间、提升了合肥的大能级、改善了合肥的大民生、推动了合肥的大发展。

15年,合肥建成区面积由225平方公里拓展到48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224万增长到420万,无论是建成区面积还是市区常住人口均翻了一番,城镇化率由55.8%提升至76.3%、增长了一半,城市体量实现新跃升。

与此同时,建成1.9万公里的四好农村路,12座总长84公里的高架桥在市区快速路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线运营、九线在建”的轨道交通让市民公共出行越来越便捷。

从2008年首条高铁合宁铁路开通,到2013年新桥机场通航、2014年高铁南站启用,再到今天加速迈进“时钟型”高铁网等等,合肥的城市能级正在实现新的跃升。

大建设也不仅只有修路建桥,人们惊喜地发现,围挡拆去,城市正在不断绿化、美化、亮化、便利化……据统计,15年间,合肥新增2756家医疗机构、436所中小学、581所幼儿园、5.6万张养老床位、300余个城市公园(游园)、110个阅读空间,全市新建、改建雨污水管网5800公里,城市承载力大幅提升。

大建设同时还为科研、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设施的保障,有力支撑了经济的增长。2006年,合肥市生产总值刚刚跨过千亿门槛,到如今顺利实现“过万亿”目标,合肥从过去一个存在感不强的城市,跃升为现在全国瞩目的“网红城市”,城市美誉度实现新的飞跃。

创新才能致远,大建设吹响新“号角”

成绩斐然,但合肥大建设的脚步丝毫没有放缓的迹象。

农历辛丑年正月初二,一改历年春节工地放假的习俗,合肥畅通二环西南环工程施工现场,50台大型破碎机一大早便齐齐发动,对金寨路高架右转南二环匝道进行全力破拆,恢弘的场面一时间在合肥人的手机上刷屏。它打破的不仅仅是建筑工地上几十年的习俗,也是对合肥大建设凝聚力的一种诠释。

在响应国家疫情防控号召的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对合肥大建设的全力支持。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普通的建筑工人告诉记者,“工程干到这个节骨眼上,我们不能给大建设拖后腿。”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2021年合肥大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说,合肥大建设的这些成绩,是“千方百计”实干出来的,是“千辛万苦”攻坚出来的,是“千军万马”奋战出来的。

也许正是这些“千军万马”的干劲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勇气,才令合肥大建设多年来屹立常青。

新时期新要求。新年伊始,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便吹响新一年大建设号角:“十四五”开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奋力开展大创新、大产业、大建设、大提升攻坚年行动。

开局即冲刺,截至2月底,合肥市大建设在建项目770项,累计完成投资63.8亿元,较2019年(56.02亿元)同比增长13.9%,较2020年(38亿元)同比增长67.9%。

未来五年,合肥大建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建设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两个更大”上充分发挥合肥大建设更大作为。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