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在厦门畅写“春天的故事”(质量相关小故事)质量小故事钟表的故事,
转自:人民政协报
本报记者 照宁
春潮涌动,万物复苏。在厦门扎根农业、扎根乡村振兴的台胞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在祖国大陆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倾情书写着“春天的故事”,他们跨海而来,深耕乡村建设,让两岸的乡村更富魅力。
□ 两岸融合种苗 勾勒丰收图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我们这里的种苗要经过种子筛选、播种、嫁接、愈合、炼苗等几个培育阶段,需花费6周以上时间才能出苗。”坐落在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的厦门百利种苗同安农场大棚内,工作人员将育苗盘整齐地摆放着,公司技术总监曾明宝一边察看种苗长势,一边介绍道,公司根据蔬菜的一些特性进行嫁接,嫁接后的育苗能更有效地预防病虫害,提高蔬菜、瓜果的品质,进一步增加产量,带动农户增收。
曾明宝是一名台胞,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园艺研究所。2014年,他到大陆发展事业,投身种苗的嫁接培育。在培育种子的过程中,他也深深地感受着两岸的融合发展。厦门百利种苗同安农场总占地面积近1000亩,共有温室大棚90多个,采用工厂化育苗,每年育苗可达1.4亿株左右,目前种苗已经供向福建周边市区和广西、广州等省份。在这个片片绿叶绽放的大棚内,曾明宝的眼里有着满满的喜悦。这些幼苗承载着新一年新的希望,也勾勒着两岸乡村振兴幸福的图景。
□ 智助乡村发展 台青“落地生根”
在厦门集美也聚集着许多以乡村为舞台的台青,他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就到厦门集美创业的台青吴炳璋的工作就是到田间地头、乡村社区进行摄影、录制工作,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大陆乡村进行传播,同时以文创、研学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
“这里跟我们台湾的家很相似,我在这里生活工作,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它越来越好。”吴炳璋介绍道,大陆的乡村有很浓的文化氛围,像厦门集美大社是陈嘉庚的祖上陈氏族亲迁居繁衍的地方,闽南味的古厝、南洋风的侨楼、嘉庚韵的建筑随处可见,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最好佐证。他跟他的团队用镜头认真记录着,在各种社交平台推广,让更多人看到两岸同血脉的故事。
“投身乡村建设不一定真的是切切实实地去种地,我们把休闲农业、新型农村发展方式带到这里,让乡村振兴也是一件很酷很潮的事情。”台北的黄静用自己广告设计专业特长积极对厦门的村落文化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两岸人认识这里。台湾青年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让乡村振兴结出了两岸青年齐奋斗的硕果,这里也成了他们的新家园。
□ 跨海“乡”见 双向“奔赴”乡村成长
乡村的根,牵起的是海峡两岸。振兴的田园梦,更是融合的发展梦。
春日的厦门,天气晴好。很多人走进宋志平的台湾水果观光园里,认识一批批来自台湾的水果并进行采摘,开启春日美好生活。这个水果观光园区内建有瓜果长廊、花卉蔬果种植示范区、科普教育区、观景凉亭、泡茶休息竹廊、可爱宠物观赏区、小朋友游戏区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摘草莓、摘番茄、摘芭乐,尽享田园风光。
在这里宋志平是一名“园长”,一名来自台湾的“园长”。2013年带着对发展农业的情怀,他来到厦门。“厦门的气候、土质非常适合种植热带、亚热带水果,我来这里为的是实现梦想。”宋志平说。
这个梦想让他跨越海峡,而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也让他看见了双向奔赴的意义。
2013年,宋志平在翔安大宅社区试种火龙果成功,并引导周边群众大规模种植后,台青曾钧毅也看中这个商机。于是,这两位台商与社区联手把火龙果变成村民的致富果。他们牵头成立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入社,实施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质标准、统一包装销售等,确保火龙果种得活、管得好、有效益。
如今,大宅社区几乎每户居民都加入了合作社。社区火龙果种植面积上千亩,成为厦门最大的火龙果生产基地,种植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社区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小洋楼,大多数家庭都买上了汽车。
为了让更多像宋志平这样的台胞扎根大陆发展,厦门翔安区推出了很多“接地气”服务台胞的工作,积极整合台胞台企资源和台湾元素,引入更多两岸社区治理人才参与翔安区社区治理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如今,翔安区已经确立五个社区为试点社区,打造有特色的两岸融合共建社区。
“走过高山流水,看过万千风景,品过人生百态,却在这片创新包容的土地驻足。”台湾青年林贤才用干净细腻的镜头语言传递了他对福建厦门翔安的深情与热爱。
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已经成为千千万万在大陆生活、工作台胞的共同告白。扎根大陆的他们,走进乡间田头,走进古村乡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在这里耕耘、在这里发展,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深化两岸融合,共促乡村振兴。他们在春天里共同谱写秋实欢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