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故事

世界闻名的大哲学家康德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从来也不肯多睡。他按照一种非常刻板的规律来生活:天天晚10时就寝,清晨5点起床,接连30年没有变化,以致当地的一些居民按他的行动来校准钟表。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

有一天,康德家的男仆回家休假,临行前忘了给大钟上发条,于是大钟停了。凑巧康德的手表也拿到钟表店去修理,那天又是满天阴霾,他不能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康德感到很无聊,决定步行前去拜访一位朋友斯密特。这位朋友新近搬家,他的新居离康德家有多少远的路,康德并不知晓。他进门时,看到门厅里有只大钟,向它瞥了一眼。谈了几小时的话,康德向斯密特先生告辞,循原路回家。他这人走路,步子不快不慢,稳定而有节律,简直可以认为是匀速运动。这是积30年之功,才能修炼到如此火候。

康德一走进他自己的屋子,立刻就把钟校准了。但是他始终没有开过口,向人家问过一句话。

请问,他是怎样把钟校正的呢?

柯尼斯堡杂谈

张炜说:

“回老家”比“读老书”还重要。

有人说自己就出生在城里,没有老家。

怎么会没有?度过童年的那条街就是老家。

一定要与陪伴自己成长的那片土地紧密相联,走得越远越要回望。

有人以为读了那么多书,上了那么高级的学府,已经和老家的人没有共同语言了,所以就没法交流了。

这怎么可能?不止一个人言之凿凿,说回头见了青少年时期的朋友,特别是老乡们,已经没法往深里交谈。

真不知道他们想深到哪里去。如果多交流对方感兴趣的,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从这里进入,一切也就迎刃而解。

老家的功课一生都不能荒废。大哲学家康德一辈子没有离开德国的柯尼斯堡小镇,难道还有人比他知道得更多吗?他每天下午都要沿着固定的路线去散步,和镇子里的人谈话,了解各种事情。他与这个世界上最粗壮坚韧的一条线索维系着关系,只要没有断掉,也就不会无知。这些知识连书本都不能弥补。

头条百科:

康德的家乡柯尼斯堡现在是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旧称“哥尼斯堡/柯尼斯堡”(Königsberg)或“哥尼斯贝格/科尼斯贝格”。是个位于波罗的海海岸的俄罗斯海港城市,原东普鲁士(普鲁士王国的省份之一)的首府(康德的家乡),在维斯瓦湾东岸,西距加里宁格勒湾48公里,有运河相连。

柯尼斯堡被苏联红军攻占,现在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不冻港,德国人早已被全部驱逐。

康德就读和任教的柯尼斯堡大学

康德的机智

根据马丁·加德纳所写的康德传记,他用下面的办法来对钟:

出门时,先开足发条,把指针任意安放在一个时间。例如,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对在12:00。回家时,一进门就看钟。这样,两者的差数就是他不在家时所经过的时间了。然后,再用此数减去他在斯密特先生家里所消磨掉的时间(这只要在他到达与离开时,看一看斯密特家的大钟就行了),其差数就是他在路上的时间。由于他走路始终保持匀速,所以再把这个数字除以2,加上离开朋友家时,所看到的大钟上的时间,就是他抵家的正确时间了。

由于康德的心算能力超乎寻常,以上这些计算只需片刻功夫即可完成,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

不过,要是斯密特先生家里的大钟本身就不准,康德的办法就不灵了。

举例说明

到达斯密特家看大钟是上午10时,离开斯密特家看大钟是下午2时,回家后家里的大钟是5时,请问现在的正确时间是多少?

答:离开家共5小时,其中在朋友家度过4小时(14减10等于4),往返路上的时间1小时(5减4等于1),回家路上的时间半小时,加上下午2时,现在的正确时间是下午2:30。

所以康德马上就把大钟时间调为下午2:30,把大钟校准了。没有必要在回家的路上打听时间。

科学尚未普及,媒体还需努力。感谢阅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