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的一大宝库,对于敦煌艺术的学习,不仅仅是继承,更要发掘其优秀的形式与内涵,为当今的时代服务。在敦煌壁画中,佛传故事,经变图和尊像图占据了主要的篇幅,尤其是佛传故事图,由于其内容丰富,可以说是敦煌艺术留给我们的一大宝贵资源。从犍陀罗时期就盛行的佛传图,大多以连环画的形式,表述佛经的内容,由于图像的直观,历来为佛教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敦煌丰富的佛传故事图,正可以为我们今天佛法的弘扬再度发挥力量。当然,这需要当代艺术家的努力,借助敦煌原本的图像内容和形式,创作出令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作品。信东居士这组《鹿王本生》故事图,我是在微信群中偶然发现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利用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和造型,但创作形式中又不乏现代因素,十分适宜现今读图时代的观者。经与作者协商,将这组作品在旃檀精舍平台刊登,以飨读者。(陈伟于2019年11月2日)

鹿王本生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众鹿伏从,数千为群。国王出猎,群鹿分散,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摧破死伤,所杀不少。鹿王睹之,哽噎曰:“吾为众长,宜当明虑,择地而游。苟为美草而翔於斯,凋残群小,罪在我也。”

径自入国。国人睹之,佥曰:“吾王有至仁之德,神鹿来朝。”以为国瑞,莫敢干之。乃到殿前,跪而云曰:“小畜贪生,寄命国界,卒逢猎者,虫类奔迸,或生相失,或死狼藉。天仁爱物,实为可哀。愿自相选,日供太官乞知其数,不敢欺王。”王甚奇曰:“太官所用日不过一,不知汝等伤死甚多。若实如云,吾誓不猎。”

鹿王退还,悉命群鹿,具以斯意示其祸福。群鹿伏听,自相差次,应先行者每当就死,过辞其王,王为泣涕,诲喻之曰:“睹世皆死,孰有免之?寻路念佛,仁孝慈心,向彼人王,慎无怨矣。”日日若兹。中有应行者而身重胎,曰:“死不敢避,乞须挽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其次顿首泣涕而曰:“必当就死。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须之命,时至不恨。”

鹿王不忍枉其生命,明日遁众,身诣太官。厨人识之,即以上闻。王问其故,辞答如上。王怆然为之流泪曰:“岂有畜兽怀天地之仁,杀身济众,履古人弘慈之行哉?吾为人君,日杀众生之命,肥泽己体。吾好凶虐,尚豺狼之行乎?兽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

王遗鹿去,还其本居,敕一国界:若有犯鹿者,与人同罚。自斯之後,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杀,润逮草木,国遂太平。菩萨世世危命济物,功成德隆,遂为尊雄。佛告诸比丘:“时鹿王者是吾身也,国王者舍利弗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1. 很久以前,如来曾生为鹿王,体态高大威猛,俊美庄严,統领着上千只鹿群,生活在印度北部的森林中。

2. 那时有一位国王喜欢吃鹿肉,常常率兵到森林中狩猎,鹿王带领鹿群奋力突围,四散奔逃。

3. 国王和士兵的利箭如雨点般射出,惊恐万状的鹿群有的跌下山崖,有的坠入深坑,有的被荆棘刺伤,更多的鹿死在弓箭之下,尸横遍野。

4. 鹿王见此情景,心中非常悲痛,于是独自进城求告国王:“如今我们寄居在大王的国境内,每次狩猎让鹿群伤亡惨重,请大王慈悲,不再围杀,我们愿每七日献一鹿,供给大王吃。”国王被鹿王的真诚所感动,便答应了鹿王的请求。

从此,鹿群依照抽签得到的献食次序,每七天派遣一只鹿前去王宫。

5. 一天,恰好轮到一只怀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即将生产,她苦苦哀求其他鹿和她对调死期,然而谁又愿意早一天赴死呢?为了腹中的小鹿,母鹿于是向鹿王求救。

“仁慈的大王,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希望能延迟几天,让我把孩子生下来再去,好吗?”

鹿王心生悲悯,宽慰母鹿说:“放心吧!我愿代你去献食。”

6. 鹿王来到王宫,国王十分诧异地问:“怎么会是你亲自前来?”

鹿王回答:“我代替一只怀胎的母鹿前来献食。”

国王在明白事情的经过后,十分悔恨,流着眼泪说:“鹿王虽为兽类,却怀有仁慈之心,肯为自己的子民舍身,而我为人王,每天肆意杀害众生以饱口福,我不如鹿王啊!”

7. 于是,国王废止了群鹿献食的约定,同时将鹿群居住的地方保护起来,命名为“鹿野苑”,并下令:鹿野苑杀鹿,罪同杀人!

8. 释迦牟尼佛证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为五比丘宣说苦集灭道四谛,鹿野苑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

作者的话:

往敦煌跑了两年,整日在洞窟中流连,我深感佛教绘画故事的意义重大。佛教通过绘画故事将慈悲与仁爱、智慧与坚忍的精神通俗生动地传达出来,更能为世间大众所接受。将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创作成绘本,图文并茂使之广泛流传,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在心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想到佛陀成道后最先来到的便是鹿野苑,在鹿野苑第一次讲法并成立了僧伽团体,那么,我也就从讲述鹿野苑的由来开始,有了这本《鹿王本生》。——信东

(来源:旃檀精舍)